4月中下旬,省综治办组织本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开展“综治江淮行”集中宣传采访活动。通过集中宣传,充分展示全省各级综治部门紧紧围绕省九次党代会提出的“努力使安徽成为全国最和谐稳定的省份之一”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在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和平安建设方面创造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加快实现崛起、建设平安安徽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本报从今日起连续推出“综治江淮行”报道。
本报讯(记者张青川)4月15日,记者来到皖西南的宿松县破凉镇,这里化解群众矛盾的“代访”、“陪访”制度令人耳目一新。
谈起维稳工作,破凉镇党委书记齐长升告诉记者,该镇过去曾是全县有名的矛盾多、问题多、越级上访多的“三多”乡镇。“许多农民多年上访未果,言行偏激,上访堵门,追得干部没处躲没处藏,百姓跑凉了心,群体性事件也时有发生。”
逐渐地,该镇党委、政府一班人发现,很多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村干部和村民代表都知晓一些信息,但他们不愿代表群众来反映意见,怕戴上一顶带头“闹事”的帽子。齐长升说,在反思中他们受到了启发,重新审视了村委会的自治职能,充分发挥村两委成员的群众代表作用,积极鼓励和支持村干“代言”与“代访”,上下沟通的渠道真正得到了疏通。同时,法庭、派出所、司法所、法律服务所齐抓共管,发挥优势,信息共享,主动介入,提供法律咨询、法律援助。仅今年就化解矛盾纠纷227起,其中疑难复杂矛盾纠纷14起。
村民有问题向镇上反映,村干部“代访”解决了不少矛盾。可是问题如果不是镇里能解决的怎么办呢?破凉镇又采用起“陪访”的方法。在破凉镇综治工作中心,记者遇到值班人员吴习平,他就曾陪同村民一起到县直有关部门反映问题。“很多诉求群众不知道问题该由哪个部门解决,只好一窝蜂往信访部门挤。而信访部门受理后,还得转来转去,延长了解决时间。群众见一时没回音,又会重复上访。”吴习平说,作为陪访干部,他就领着群众直接找到责任部门和相关负责人。而作为上级部门,看到镇、村干部不是为自己的私事,而是帮助群众反映情况,也会更加重视,双方更容易商量解决。
宿松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潘传六认为,“代访”和“陪访”制度把干部和群众拴在了一起。干部视群众的事为“自己的事”,体谅群众的难处,不推诿责任,不上交矛盾,自觉做群众利益的代言人。他表示,通过这一“陪”二“代”,群众也会更信任干部,把干部当贴心人,也听得进干部的劝解和意见。这一做法使得破凉镇连续几年都无越级上访,无群体性事件,非常值得肯定,他们将会在全县推广。
新闻推荐
宿松县公安局80后女警掠影
宿松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宿松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