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处处是选择。站在十字路口,你是否清楚自己内心的声音?
今年52岁的余红生曾几次面临这样的选择,成为白领精英?亦或纵横商海?还是坚守初心将全部精力与热情熔铸到钟情的事业中去?最终他还是选择了后者。
人物名片
余红生,男,汉族,1963年6月生,中共党员,现任安徽省宝丰戒毒所金宝大队党委副书记、副教导员。1987年大学毕业分配至安徽省宝丰(劳教)戒毒所工作。28年来,他扎根基层,始终秉持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把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热情,熔铸于党的(劳教)戒毒事业中。他成功转化重危人员200多名,他所在大队的难改人员和重危人员转化率达100%,连续11年实现“六无”目标。
虽无撼天动地的惊人壮举,他却如标杆般在教育矫治(劳教)戒毒人员、公正廉洁执法、所政管理创新等方面做出了优异成绩。
警察理想宝丰圆梦
“我是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子弟。 ”余红生出生于安庆市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父母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勤劳朴实的父母铺垫了他一生的底色,在学校里余红生就非常刻苦,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这在当年的村子里可是轰动一时的大事。余红生的父母还按照风俗,请乡里乡亲吃饭看电影以示庆祝。
然而大学毕业时,余红生却做出了一个让父母失望的决定。当时,余红生本来要分配到烟台一所高校任辅导员,工作体面收入也不错。但在得知同班同学分配到宝丰劳教所后,他内心里一直隐藏的警察梦开始蠢蠢欲动。没有和家人商量,他果断与同学达成了工作置换的协议。 1987年夏天,余红生来到宝丰劳教所报到。
陪同报到的父亲第一眼看到位于地理位置偏僻的宝丰劳教所,怒气就涌了上来。“我辛辛苦苦供你读书,就是想让你走出农村,可你偏偏又选择了农村,你这辈子不可能会有出息了! ”父亲言辞激烈地斥责儿子。余红生低下头去,他不愿意辩解,却在心里暗暗发誓:一定要在宝丰做出一番成绩来,得到父亲的认可。
这或许是最初的动力。警察理想圆梦后,为了尽快上手,余红生开始努力学习业务知识,他的学习笔记还成为全所其他单位的蓝本。
稳扎稳打屡获佳绩
“革命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进入宝丰劳教所,余红生先后担任多个职位,无论在什么岗位,他都坚持以队为家,忘我工作,没有八小时工作制和双休日、节假日概念,更别提年休假。2008年至2012年期间,因为事务繁杂,他连续四年没有回过一趟老家探望父母。
付出总会有收获。善于总结的他根据长期扎根基层的实践推行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他以强化队伍日常考核工作机制为先导,制定了民警绩效考核标准,强化分队建设,实行“三包三挂”,解决了长期困扰基层民警队伍管理的瓶颈问题。
在对戒毒人员的管理中,他创新理念,在“三分四期”基础上,推行“三等六级”管理机制(分别为严格管理1、2级、普通管理1、2级和宽松管理1、2级,每个管理层次和等级的条件及对应处遇各不相同),极大调动了戒毒人员参与康复劳动和矫治的积极性。他还率先在戒毒人员中成立了戒毒人员矛盾调处小组,让戒毒人员对自身出现的小的矛盾和纠纷自我调解。
2001年余红生被安徽省司法厅荣记二等功,2011年11月被评为“全国司法行政系统先进工作者”。当父亲看到儿子递到眼前红彤彤的证书后,父子俩的心结终于打开。父亲欣慰地说:“你干得不错,以后好好干! ”
令人遗憾的是,2013年余红生父亲被查出患有骨癌。时值劳教所转型,余红生虽然很想抽点时间在病榻前尽孝,但工作责任心极强的他不放心转型过程中的诸多问题,就让妻子多抽出时间照顾父亲,自己则日夜坚守在岗位。
“三心”挽救失足人员
在执法过程中,余红生把人文关怀体现在执法活动的各个环节,用诚心、耐心、爱心教育挽救了不计其数的失足劳教、戒毒人员。“没有余教的帮助,我的身体不会恢复得这么快。”说这话的是戒毒人员储某。2014年6月储某因为吸食冰毒,被公安机关送到宝丰戒毒所接受强制隔离戒毒两年。由于吸食冰毒多年,储某的大脑中枢神经遭到严重损坏,害怕见人,整天精神恍惚,对民警的问话经常答非所问,思维存在“卡壳”现象,还出现了厌食症症状。从6月6日晚首次不吃饭开始,持续一个多月表现出强烈的对食物和水的抗拒抵触,体重从120斤急剧降到80斤。
面对管理教育难题,余红生赶紧与其他民警制定转化预案,采取针对性措施。他先后10余次对储某父亲沟通,3次亲自带储某去几家医院就诊。他还想方设法让从生活上给予关照,数次从家里包好水饺送给储某,同时帮储某清洁个人卫生,指导其与家人沟通。最终帮助储某克服了厌食症,以正常状态投入康复矫治过程。
类似储某这样因为吸食毒品出现并发症的不在少数,有些病情还会危及生命。为了及时救治,余红生特别在大队里设置了“一号病房”,将全队危急重学员集中起来,病床边摆放着氧气袋等急救用品,以供随时需要。
由于措施得力,方法得当,他所在大队的难改人员和重危人员转化率达100%,且违纪率较低,场所秩序持续安全稳定,连续11年实现“六无”目标。
不贪钱权拒收贿赂
工作十几年,曾有多名劳教、戒毒人员通过各种关系找到他,想送钱送财物帮忙照顾,都被余红生当即拒绝。 2013年,阜阳籍戒毒人员毛某的家人塞给余红生2900元,余红生多次拒绝不成,就将钱打到毛某大账上,并告诫毛某戒毒所对每个学员一视同仁。
在当年的戒毒人员大会上,余红生公开承诺:不收任何戒毒人员亲属的吃请和财物,并自觉接受全体戒毒人员的监督。
其实,余红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很一般。他本人工资不高,妻子多年打零工,此前一家三口一直蜗居在所内65平米的备勤房内。直到2009年,才在宣城市以银行贷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套总价30万的商品房。
但据记者了解,曾经有致富的机会摆在余红生的面前。 1999年,贵州一家矿厂看中了余红生的管理能力,发来邀请想让余红生过去当高管,并开出了年薪50万的诱人条件。在当时,50万的年薪算是天价。妻子李芬心动了,不过善解人意的她只是委婉的劝说丈夫“可以考虑一下”。余红生却说:“我要坚持我的信念,钱够花就行了。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在他的带领下,大队班子风清气正,民警队伍作风硬朗,保持了多年零违纪记录。
再度荣膺全国荣誉
“我真是太激动了,我一个基层民警在本职岗位上尽本分,没想到却收获了莫大的荣誉! ”今年4月28日,余红生又收获了一个全国荣誉。当天,2015年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暨表彰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行各业的2968名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参加了大会。其中,安徽省全国劳动模范76人、先进工作者24人。余红生作为安徽省司法行政系统的唯一代表,获得了“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每5年评选表彰一次,是我国劳动者的最高荣誉。面对荣誉,余红生没有陶醉。对于事业,他永不满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发表了劳模寄语:“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清清白白做官。我愿把毕生精力献给戒毒事业。”
没有气魄十足的豪言壮语,没有撼天动地的惊人之举,他用真情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敬业之歌,用坚守和实干描绘出了一幅幅青春画卷。 ·本报记者周莹莹·▲省司法厅厅长洪禹候慰问余红生。▲载誉归来,受到同事热情欢迎。▲在人民大会堂留影(左二)。▲和同事学习、切磋(左一)。给戒毒人员上课。
与戒毒人员开展个别谈心。
值班查看学员情况。
新闻推荐
为消除电动三轮车载人存在的安全隐患,预防交通事故发生,宿松县公安局交警大队进一步加大整治三轮车违法载人的力度,向违法载人行为说 “不”。图为该大队民警7月5日在城区查处三轮车违法载人时的情...
宿松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宿松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