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7元,谢谢!”接过村民买东西的钱,农建可脸上充满了欣慰的笑容。
近日,德保县足荣镇农豆村百江屯无劳力贫困户农建可在家中开起了一家小商店,成了屯里的小新闻。虽说每天的收入不高,但他已经很满足了。当谈到为何想起开小商店时,农建可激动地说:“多亏了黄科长的热心帮扶,不然我都不知道该怎么生活了。”
农建可话语中的黄科长,就是百色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对口帮扶他的干部黄学明。
农建可天生残疾,8岁时病发患上强直性脊柱炎,因为当时条件有限,没有得到及时治疗,病情愈发严重,无法点头弯腰,连凳子也无法坐下,更别说下地干活了。因此他一直与父母相依为命,而父母的相继离世,给本就穷困潦倒的他再一次沉重打击。孤苦伶仃的他看不到生活的希望。
直到2016年4月,帮扶干部黄学明的到来,改变了农建可的窘境。黄学明是百色市工业区管理委员会的干部,去年4月份,他在单位的统一安排下和贫困户农建可结成帮扶对子。在随后的帮扶工作中,黄学明真心对待帮扶户,想方设法解决农建可最实际、最迫切的问题,焕起农建可继续生活下去的信心,成了农建可的“贴心人”。
“他的生活条件很恶劣,太辛苦了!”初访自家“亲戚”时,黄学明回忆道,农建可家的老房子破烂不堪,根本无法住人。了解到情况后,黄学明多次向镇政府要求将该户列为危房改造对象,争取指标;多次走访县残联,争取一切可能的资金。最终在多方面的支持下,一间80平方米的水泥砖房终于落成,农建可有了属于自己稳固的家,但当时因资金有限,一直没有钱装门窗。再次走访农建可家时,黄学明看到门窗是用简易的木栅栏钉上的时候,想起夜晚风呼呼的吹进家里,他又担心农建可根本经受不了。
“安装门窗刻不容缓!”黄学明跑到建材市场,找到老板前来测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4000元给农建可装上了门窗。此外,黄学明还多次自掏腰包给农建可购买了面条、肉等生活必需品。
有了稳固住房,但没有劳动力,哪来的收入?吃什么?用什么?日常生活开支怎么办?这些问题成了黄学明的一块心病。他通过走访县残联了解到残疾人自主创业有5000元的创业扶持资金。黄学明与农建可一起谋划,结合农建可不能劳动、常年在家的情况,决定在自家开一家小商店,增加收入。
近日,笔者走访时,农建可家门口的对联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只见上联为“无劳动能力耕田地无收入”,下联为“柴米油盐全靠党恩来支持”,横批“感谢政府”。笔者了解到,原来农建可自幼就爱好写字,钢笔字、毛笔字都写得不错。对此,黄学明给他买来了临摹字帖、笔墨等练字工具,原本只是为了给农建可在闲暇之时打发时间用,没想到竟让他练出了一手好字,得到村里人的认可。在2017年春节,农建可通过给父老乡亲写对联得到了一笔收入。讲到这,农建可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此外,黄学明还帮助农建可申请一切应享的国家政策,目前农建可年收入基本达到了脱贫的标准,他对生活越来越有信心。谈到下一步的打算,农建可表示,一是响应国家“改厨改厕”的好政策,把自家的厨房和厕所修缮好,进一步改善生活条件。二是通过不断丰富小商店的商品品种,在满足邻里的日常生活需要之时增加收入,把生活过得更好一些。
黄学明的举动,得到了农豆村村“两委”干部、村民的一致好评,赢得了当地干部群众的广泛赞誉。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中贵实习生傅雪梨)12月4日,市政府召开全市国有企业家属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工作会议,部署“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供电、供水、物业等工作。副市长石国怀出席会议并讲话。会上,...
德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德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