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是中国划时代、具有里程碑式的盛会,是中国发展的一个标志性会议。进入新时代,要有新的思想,解决新的矛盾。学习好十九大精神,推动地方发展,特别是文化建设,对基层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
德保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彩的民族文化。自元初建镇安州至今,已经历了700多年风雨。在县内,除汉族外,还聚居壮、瑶、苗、回、侗、满等9个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98%。历史的厚重和丰富的民族文化,成就了世界闻名的矮马、充满诗意的红枫、浪漫的山歌、悠扬的马骨胡、纯朴的歌圩以及源远流长的南路壮剧等,可谓是灿若星辰,支系发达。与此同时,德保县地处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边疆地区,经济欠发达,文化设施基础薄弱,在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繁荣中,任务艰巨。
如何结合自身实际,在十九大精神的指引下,推进文化发展繁荣,写好新的篇章?
大挖掘大整合
十九大提出,要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进入新时代,老百姓的追求从原来注重物质层面的追求上升到精神追求,文化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德保历史文化底蕴相对深厚,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多样性特征。德保古称镇安,清朝建镇安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大文学家赵翼出任镇安知府,历时三年。在离开镇安20多年后,听说镇安民众为他建立生祠,朝夕虔诚敬香,为此他感动得老泪纵横,写下了《闻镇安民为余立生祠感赋》,其中句云:“须知无绩可留传,只有径径不爱钱。始识愚民原易感,不为贪吏即称贤。”所谓生祠,是为活着的人建立的庙宇。只有威望极高、百姓崇敬爱戴的人才能享受此殊荣。可见镇安民众对赵翼的感恩之情是何等深沉!赵翼离开镇安以后,还写下了《忽梦镇安旧游》《忽梦重守镇安感赋》等诗篇,足见诗人对镇安的怀念之深。
如今,镇安古府的一些旧城墙还在,亟需加强保护。近年来,德保县大力推动镇安古府遗址的保护、修复和开发,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历史说话。
一直以来,德保历届县委、县政府致力于发展地方民族文化,但由于各种现实条件的限制,还远远不够。因此,要对历史和民族文化进行全方位、深度、系统的挖掘。
自2010年起,德保县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届红枫文化旅游节,向市民和游客展示全县的民俗文化。如今,一年一度的德保红枫文化旅游节,已成为桂西地区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促进经济文化对外交流与合作,推进德保“广西特色旅游名县”的建设。
挖掘是为了传承,保护和利用。县域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息息相关。反过来,文化也不能脱离大的发展环境和产业,要与发展要素融合,与产业融合,不同形式的文化也要融合。德保有壮剧、末伦、山歌、歌圩、马骨胡等,艺术种类繁多,派别各异,作品丰富。未来,德保将继续做大做强南路壮剧展演、红枫文化旅游节、矮马王国、镇安古府等平台,创新文化遗产传承载体,赋予传统民族艺术更强的生命力。
大创作大繁荣
十九大提出发展民族文化。十九大精神对于地方的文化发展繁荣,是一个巨大的推动力。文化要服务中心、服务社会、服务发展,因此,要推动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用精品来鼓舞人、感召人、教育人、熏陶人,真正起到以文化人的目的。
2017年7月,由广西德保县马骨胡艺术中心排演的广西现代壮剧《第一书记》,代表广西进京参演全国基层院团会演,社会反响强烈。这是继《宝葫芦》进京汇报演出近60年以来,德保县的壮剧团又一次进京演出。《第一书记》以驻村第一书记带领百姓脱贫攻坚为背景,感人至深,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曾获第九届广西戏剧展演桂花剧目金奖。
接下来,德保要实施大创作计划。立足本土题材,整合内外资源,创新工作机制,掀起文化大创作大繁荣的热潮。大创作的目标就是要多出精品,为群众提供更多的精品剧目、节目、图书、展演、赛事等,让精品文化真正走进基层,贴近群众,融入生活,真正成为老百姓的精神食粮。
当下,扶贫攻坚是重中之重。在这个过程当中,文化工作大有可为。文化扶贫可以扶智、扶志,可以让基层群众充分享受到社会发展成果,参与文化活动和创造。文化的力量是巨大的。通过文化的力量来推动脱贫攻坚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的发展,推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实现显著的社会效益。通过文化的力量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贯彻十九大,感恩共产党”等文化活动,让广大基层群众懂得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与共产党的励精图治分不开,与各级政府的科学发展分不开,与广大群众的艰苦奋斗分不开。今后,要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还是离不开共产党的领导。因此,文化大创作大繁荣要发挥正面引导的作用,提供正能量,切实提高基层群众的整体素质和幸福指数。
大培训大建设
近年来,德保县采取有效措施,不断加大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力度,非遗保护成效显著。壮族马骨胡艺术、南路壮剧、山歌、未伦、壮族歌圩等5项已成功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是民族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这项工作需要文化人才为支撑。然而,在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文化创意人才不足是一个普遍的严峻的问题。接下来,德保县将加强资料收集整理,加强保护传承基地建设,并以城乡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为基础,以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为动力,加大人才培养投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着力打造一支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较大的文化人才队伍,为推动德保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同时,要加大力度,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基层群众的公共文化服务获得感。2016年,总投资约为8000万元的德保民族文化中心建成投入使用,这标志着德保民族文化从此有了正式的研究传承保护工作基地。此外,自2010年起,德保把大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务实为民的“民生工程”来抓,每年筹集资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公共文化阵地的功能得到进一步巩固。截至2017年底,全县共投入近4000万元,建成覆盖12个乡镇的8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目前,《德保县本级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已向社会公布,文件要求各部门结合实际,为社会公众提供优质高效、公平可及的公共文化服务。
(作者系德保县委书记)
新闻推荐
本报德保讯12月19日凌晨6时15分,德保县隆盛路一民房突发火情,经过了解,现场无人员被困。接警后,百色消防支队立即调派德保消防中队2辆消防车15名消防官兵赶赴现场进行扑救。6时18分消防官兵...
德保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德保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