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红电影院,其前身即贵县粤东会馆,现已整体拆除。
镇守南宁革命烈士纪念碑的贵县粤东会馆石狮。
覃塘粤东会馆,现为覃塘区老人娱乐活动中心。文/图杨旭乐
明清时期,凭借西江联通两广的地缘优势,两广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紧密,大批广东商人进入广西做生意,粤商循西江抢滩各大城镇圩市,并建有粤商落脚聚集点——粤东会馆,尤以西江—郁江—右江一线最为密集,从梧州溯江而上,沿岸的苍梧、藤县、平南、桂平、贵港、南宁、百色等地均有分布。今贵港市辖三区曾有三座清代粤东会馆,一处是在城区水源街(即旧沿江路,现已改建为防洪堤),一处在东津圩,一处在覃塘圩。
水源街粤东会馆:在贵粤商大本营
贵港地处郁江平原,历来是鱼米之区。贵港作为桂东南水陆交通中枢之地,成为谷米、药材及土特产等货物集散地及贸易中心,突出的区位优势吸引粤商纷至沓来。据史料记载,清康熙年间,粤人来贵经商者渐众,尤以南海、高要、高明三县为大多数,顺德、罗定、云浮等县人数也不少。
清民时代,粤商通过西江水路将棉纱、布匹、煤油、百货、五金等洋货输入贵县,收购本地谷米、黄豆、茶叶、药材、家禽、牲口等土货贩回广东,形成了省际中转贸易体系。此外,县城的酒楼、饭店、旅社、戏院、照相等服务业多为广东籍商贾巨头开办经营。
民国《贵县志》载:“粤东会馆,在城外水源街,清道光十三年创建,同治三年重修。”“贵县商会,在城外水源街粤东会馆。”“广福医社,在城外水源街粤东会馆前,民国二十年,粤东会馆同人以会馆戏台改建。”
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商人集资在东门外江滨的水源街建立了一座规模宏大的粤东会馆,这是一座完全粤式风格的会馆建筑,会馆前筑有戏台,是广东大戏——粤剧的演出专用舞台,这也是广东商人寄托乡愁的一个最佳场地。
咸丰九年(1859年),石达开率部撤回故乡贵县,将全城的标志性建筑——水源街粤东会馆辟为王府,并以翼王府为中心连营百余里,北至武宣,南至兴业。由于石达开的进驻,县城粤东会馆被赋予了新的历史内涵:天国翼王府。
同治三年(1864年),广西布政司刘坤一赴贵县督战,清军击退黄鼎凤,克复县城。为了迅速恢复市场及重振商业,广东商人旋即重修了在兵燹中毁损的广东会馆大本营,体现了粤商雄厚的经济实力。
1912年,贵县商会重组,广东工商界人士捐资重修水源街粤东会馆,组建敬恭堂,作为商会的办公地点。1931年,将戏台改成广福医社,聘请中西医士驻社赠医。1932年,在会馆内设慈善救火会,协助街道消防。新中国成立后,贵县商会改组成县工商联,仍驻会馆内办公。
1957年,县文化馆迁至
粤东会馆办公,当时以砖石
砌成的会馆主体结构保存完
好,会馆内檀香木上的《西
游记》、《水浒传》等古色古
香的人物雕刻仍栩栩如生,
会馆建筑面积达1100平方
米,展览、游艺等活动均在
会馆内举行。20世纪60年代
初,会馆门前两尊巨型石狮
被迁运到南宁人民公园内,
作为镇守南宁革命烈士纪念
碑之用。
1968年6月,贵县“文
革”造反两派以县城粤东会
馆作为拉锯战地点发生猛烈
炮击,轰隆巨响后,会馆砖
柱被炸毁,檀香木雕刻起火
化为灰烬,成为废墟。20世
纪70年代,县政府在会馆旧
址上建成一座电影院,名为
东方红电影院,并兼作大会
堂。
2005年6月,一场强降雨
让已闲置数年的东方红电影
院顶棚坍塌,随后电影院被
整体拆除。至此,作为水源
街粤东会馆的后身——东方
红电影院也不复存在。
从为追逐资本利润而溯江西上的粤商,到辗转西南数省
的末路英雄石达开,再到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红卫兵,
最后到当年沉迷于电影时代的老百姓们,都已成为时代车轮
下的尘与土。如今,位于南宁望仙坡上的两尊石狮子,成为
水源街粤东会馆最后的历史见证者。
东津圩粤东会馆:东津细米输出站
光绪《贵县志》记载:“贵县土著惟农、黄、覃、邬各姓,余俱外来占籍者,今概称为土人,独于粤东惠、潮、嘉迁来之人,无论其年代远近,均谓之来人,以其离故土而不变乡音也,其人自成村落,或三五家为一村,或一家为一村,俱择膏腴,不嫌幽僻。”
在清代乾嘉时期,形成了广东客家人入桂高潮。从广东惠州、潮州、嘉应(今梅州)诸地的大批客人迁徙定居贵县,大多集中在郁江南岸的八塘、瓦塘、东津、桥圩、木格、湛江等地。广东客家人迁入贵县后,开垦荒地,广辟良田,开圩创市。桂东南地区有民谣云“客家人创圩,广府人旺圩”,讲的是客家人在偏僻之地垦殖入籍,渐成集市,而广府人则担当起促进商品流通、活跃市镇商业的先锋角色。到清末,贵县全境有45个圩埠,每个圩市均有广东籍客商定居经商。
东津圩位于贵港市辖区东端郁江南岸,地处郁江及支流画眉江交汇处,画眉江发源于大容山北麓余脉,由南往北注入郁江干流。明清两代,贵县境内郁江干流自东往西设有三处官营驿站:东津驿、怀泽驿、香江驿。东津依托水路驿站,发展成周边地区货物集散中转站,成为郁江南岸古驿路上一处繁华的商埠。
随着清代广东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广东成为“缺粮省”,许多广东富商巨贾溯西江而上,深入到广西的产米区贩运粮食回广东贸易。据明末清初屈大均著的《广东新语》记载:“东粤少谷,恒仰资于西粤,西粤之贵县尤多谷。”
东津画眉江流域是贵港优质稻谷代表——东津细米的核心原产区,东津细米作为东津最负盛名的农产品,以米质明净、口感爽滑、柔软丝甜为特征,声名远播粤港地区。清代贵县谷米以东津埠为集散地,每年有大量东津细米沿水路运往广东。
光绪《贵县志》记载:“各乡民收谷后,均碾米运至东津埠,沽于商家,载往东路,每日不下数十万斤。各圩均三日为期,惟东津则每日成市贸易。”民国《贵县志》记载:“东津埠,在县东五十里,地势旷衍,……郭南、郭东、思笼诸里谷米产量颇巨,以此为集散地。清光绪间,商业甚繁盛,有米埠之称。……郁林、兴业、桂平毗连边境,客货出入以此为门户。”
光绪年间,东津圩号称“贵县米埠”,成为西江沿线著名的米市,商业达到“日日成市”的昌盛程度,在江滨形成了以永兴街、兴安街、西安街为核心的骑楼街区。粤商在渡口码头修建了一条通向东津街市的专用道路,并设有闸口直达江滨,形成临港作业区。同时,粤商在这条专用道上修建了一座粤东会馆,为单层砖木抬梁式构架,硬山顶,灰雕脊饰,样式古朴,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目前会馆建筑框架尚存。
同治年间,贵县教谕莫潜作一首竹枝词:“东坣东下水鳞鳞,巨艋瓜皮据要津,贩米携钱频往返,夕阳低逐过江人。”粤商以东津圩粤东会馆为基地,组织收购、运输东津谷米贩往广东,正是清代“西米东流”的真实写照。
覃塘圩粤东会馆:贵西陆路贸易点
贵港上通左右江,下达珠三角,商旅往来,贸易发达,市场繁荣,自古为西江中游之要埠。与大多数粤东会馆选址靠近河流、沿江分布不同,覃塘圩粤东会馆位于陆路交通线上。覃塘圩在城西六十里,地处桂中南两大山系——镇龙山与莲花山交界的隘口,自古为桂北、桂中地区进入桂东南地区陆路走廊上的重镇。
清代邑绅梁廉夫《潜斋见闻随笔录》记载:“窃闻覃塘、五山、三里各处屡产巨寇,……崇山峻岭,惟务耕作,少读诗书,由五山而至石牙、石龙、樟木、蒙公、覃塘、三里狼僮杂处,……盗贼出没,最难稽查。”尽管是山路崎岖的少数民族地区,但鉴于覃塘位居联通四方的陆路通道,精明的广东商人不辞险阻推进并持续涌入,使覃塘圩商贸日趋繁盛。
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广东商人在覃塘圩中街兴建了一座粤东书院,这是以广府人为代表的粤商集团在“少读诗书”、“狼僮杂处”的贵西少数民族地区创建的一处商人驿站,成为粤人投宿、洽谈生意的地方,也是传播广府文化的桥头堡,深刻地影响了这块区域的语言、文化及生活习俗。至今覃塘圩、樟木圩、黄练圩的居民仍以操粤语为主,成为贵港西部壮语地区的三处粤方言孤岛,这正是壮粤民族文化交融留下的印痕。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在覃粤商集资新建粤东会馆,为单层砖木结构,面积约500平方米。据馆内留存的《重建粤东会馆碑记》记载:“思异地而联梓里,设旅馆以叙乡情。原覃埠粤东书院创始于嘉庆己卯□立谷行之东北□,前创之者七十余人协力助资……,惟是东客日多,聚会稍迫,……预为修建更张之计,……乃以道光壬寅仲冬之月拆卸鸠工……,虽易书院之名而为会馆,……货贿聚而文武之兴可期矣。”
这块碑记讲述了粤东书院改建为粤东会馆的缘由始末,碑文除了个人名录外,还罗列了“联生店”、“宏盛店”、“福昌店”、“德茂店”、“裕兴店”等一大批商号名称,侧面反映了当时覃塘商业从个体粤商到商号联盟的发展脉络。
民国早期,作为今天国道324线、209线前身的贵宾邕公路、贵武公路相继建成通车,这两条近代公路交汇于覃塘圩,成为贵县北岸地区的公路交通枢纽,覃塘圩商业贸易由此愈加旺盛。据民国《贵县志》记载:“黄豆主产地为山南里、郭西等里,秋季贩销覃塘圩,市场充溢,每年产量平均估计约逾一百万斤。”这是粤商到少数民族地区收购农副土特产品的一个典型缩影。
1928年3月,覃塘民团公局夜袭中共贵县县委机关所在地排厚村(今大郭村),我地下党首任县委书记、覃塘人陈培仁被捕,在押往县城前被缚于覃塘圩粤东会馆门前的木柱示众。数月后,又抓捕陈培仁父亲陈泽南,将其缚于另一根木柱前示众后残忍杀害。由于这段悲壮的家族史,使得陈培仁家属后代视覃塘圩粤东会馆为禁地,路过均绕道而行。
在持续数百年之久的“西进浪潮”中,广东人以粤东会馆作为开拓市场的据点,建立起地跨两粤的商业流通网络,成为左右广西商业经济的主导力量,促进了广西地区的开发,对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闻推荐
...
百色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百色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