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艺剧照
陈万斌剧照
□本报记者 陆照德
随着娱乐活动的丰富,鹅城粤剧走过了辉煌,这一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戏曲将何去何从?对此,记者通过采访,总结梳理了谈础君、陈万斌、梁艺3位粤剧爱好者对鹅城粤剧发展的看法与观点,让我们从中感受鹅城粤剧。
姓名:谈础君 身份:已退休老戏骨 观点: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
“扮演忠奸贵贱丑角,褒贬真假善恶世人。”“老戏骨”谈础君曾这样总结自己的艺术人生。他14岁进入崇左粤剧团拜师学艺,17岁登台唱戏,一生饰演无数角色,多以丑角、花脸等角色出现。在百色粤剧迷眼中,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在《十五贯》中饰演“娄阿鼠”一角,令人印象深刻,人们称他为“鼠哥”。
他认为,鹅城粤剧发展到如今的现状,是历史必然。“过了就过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玩法,我一点不为它惋惜。”谈础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不止粤剧,京剧以及别的传统剧种也差不多,很多人想去救它,我看也是徒劳。”
姓名:陈万斌 身份:百色市地方戏曲传习所副所长 观点:年轻人也会老的,社会阅历丰富了,才会懂得传统戏剧的魅力
陈万斌是个“80后”,南宁人,出生在一个喜好粤剧的家庭,1996年就读于广西艺术学校粤剧专业,2000年进入粤剧团实习,2002年正式进入百色地区粤剧团工作。参演了《拜月记》、《选女婿》、《换妻奇缘》、《悠悠春江水》等大戏,2012年百色市粤剧团更名为百色市地方戏剧传习所,他如今是所里负责戏剧编排业务的副所长。
“拍个大戏,至少要30个人以上,现在我们演出的节目也就30分钟左右。”陈万斌坦言,随着娱乐内容、方式的多元化,粤剧作为传统戏剧,在百色这个不大的城市,很难有更好的发展。如今,传习所演粤剧节目,主要以收集、保护、传承为主,排节目主要是配合宣传国家政策及节庆活动。
对于粤剧受众“老龄化”现象,陈万斌觉得很正常,“粤剧从声腔到内容,只有经历了一些人生的人,才能感受它的意蕴。”陈万斌说,他曾在微信上发一些粤剧妆扮,得到不少人点赞、咨询,让他很有信心,“年轻人也会老的,社会阅历丰富了,才会懂得传统戏剧的魅力。”
可资佐证的是,鹅城老戏迷们都表示,粤剧主流群体在20世纪80年代时也是中老年人为主,如今,爱好的老人,也正是当时的年轻人。年轻时唱流行歌曲红遍百色歌舞厅的黄维春,便是其中的典型,他跟哥哥黄维新、嫂子李碧霞唱粤剧已好多年,有新剧本,街头摆摩的的间隙,他还拿着剧本默默背诵呢。
如今,陈万斌每年都交提案给政府,申请资金排一出戏,内容正是在百色粤剧史上的重要事件——《梁宗岱与甘少苏的爱情故事》。
姓名:梁艺 身份:市区某医院工作人员 观点:让唱戏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40岁的梁艺,早在20岁那年就被粤剧迷倒,从爱看戏,画脸谱“臭美”,再到参与到粤剧活动中来,如今她已经成为文明粤剧团的骨干,唱腔与热情都得到“胖三妹”李碧霞的认可,她唱时,李碧霞曾笑着说:“阿艺能接我的班啦。”
“这么多年来,唱戏已经成为一种生活习惯,如果隔几天不唱,感觉就像丢了什么似的,内心不安宁。”梁艺的感受,也是许多业余粤剧团演员们的心声,“做这个没有钱,还要自己贴钱,就是玩,玩得开心就好。”
不过,梁艺也说,作为业余粤剧爱好者,如果他们在玩的过程中,能吸引年轻一辈的加入,代代传唱下去,自然也成为他们的愿望。
(图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新闻推荐
日子就像从指尖滤过的细沙,在不经意间悄然滑落。那些往日的快乐和忧愁,在似水流年的洗涤下随波轻轻地逝去,而留下的欢乐和笑靥就在记忆...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