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琼方在整理收集到的衣物。
□本报记者 吴东萍 文/图
“弯弯的扁担,一头挑着爱心,一头挑着坚持,32载,从青春妙龄走到年过半百,20个老人认她作女儿,70个孩子唤她作妈妈,有她的地方,就是最博爱的家。”这是2012年第二届感动百色十大人物颁奖晚会上,获奖人物麦琼方的颁奖词,也是她多年来的爱心公益写照。30多年来,麦琼方与贫困人家的关系一直没有断过。她有一件宝贝:一根磨得溜光发亮的扁担。她用这根扁担,挑着衣服、棉被,为偏远的大山村寨送去寒冬的温暖;挑着油、米给困难群众带去填饱肚子的慰藉;也“挑起”了山里的贫困孩子,带他们走出小村庄,迎接新生活。
两年前,本报开始关注麦琼方
2012年,本报便开始关注好人麦琼方,并对她的感人事迹进行系列报道。见报情况如下:《“扁担姐”肩挑贫困人家》(2012年2月12日《百色早报》1、2版)、《“一件也不能少”——“扁担姐”麦琼方的一天》(2012年3月16日《百色早报》3版)、《三多“扁担姐”》(2012年3月18日3版)、《“打包”爱心 抱团行善》(2012年3月21日《百色早报》3版)。
经媒体报道后,麦琼芳的事迹一度引发社会关注,很多人被她的热心所感动。2012年5月,麦琼方被评为第二届感动百色十大人物;2012年10月,麦琼方被评为百色市助人为乐模范;2013年,麦琼方荣登“中国好人榜”。
两年后回访:她依旧热心公益
时隔两年,麦琼方的生活有了什么样的变化,她的公益事业还在继续吗?
近日,记者来到麦琼方家进行回访。由于上个月不小心被摩托车撞伤了右腿,麦琼方正在家里休养。“头几天动都动不了,现在好得差不多了,多亏了这几个孩子照顾!”麦琼方称,尽管亲生儿子韦晶远在菲律宾,但身边有这么多“子女”陪伴照顾,这让她感到很欣慰。
麦琼方告诉记者,她原来在百色市第一小学的后勤工作已经辞去,今年她跟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幼儿园,白天在幼儿园忙完后就去农场喂鸡喂猪,晚上也不给商铺守夜了,这两年的生活没那么辛苦了。当然,所有的这些收益仍然是她行善的资本。
获得赞誉也遭人非议,她的公益热情不减
“出名了,是好事也是坏事!”麦琼方坦言,媒体的报道让她的公益力量壮大的同时,也给她带来了不少烦恼。
“好的方面就是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我行善。”麦琼方告诉记者,经媒体报道后,全国各地的人都知道了她的事迹。得知她常年为瑶寨贫苦人家送衣送物后,周围认识不认识的人清理旧衣旧物时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她,装有旧衣旧物的爱心包裹甚至从北京、上海、山西、安徽、广东等地寄过来。得知她资助多名贫困孤儿,甚至将一些孩子接到家里吃住,不少爱心人士向她伸出了援手。百色市一名爱心人士两年来一直资助麦琼方的贵港“儿子”、在右江民族医学院就读的何开划。“关注的人越多,我的力量就越强大,负担也就没那么重了。”麦琼方笑着说。
“有人说你好,也有人说你居心不良。”备受赞誉的同时,麦琼方也受到了一些人的质疑甚至是非议。有人怀疑她这是作秀,纯属是为了个人名利。“谁能像我一样作秀一做30多年?”面对这些质疑,麦琼方觉得委屈,但她没有一句多余的解释,仍旧凭良心做善事,该“化缘”就“化缘”,该帮扶便帮扶。
始终惦记着瑶寨里的“亲人”们
之前一直惦记的爱心公益组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仍未成立,但这并不妨碍麦琼方继续行善。
今年重阳节,麦琼方把她认的几位“父母”从汪甸、阳圩等地接到百色市区,带他们逛公园听山歌,到自家的农场聚会吃饭,送每人一个金刚菩提做的手串,陪老人们热热闹闹地过了个节。
这段时间正值换季,麦琼方收到了不少冬衣,放在小区车棚里的几个木箱很快被装满了。自己右腿摔伤还未痊愈,为了让瑶寨里的“亲戚”们能尽快穿上冬衣,麦琼方只能打电话让他们进城来自己搬回去。“现在通公路了,他们出来很方便,不过有机会我还是得自己送进去!”麦琼方说,瑶寨里有她的“亲人”、她的“父母”,她要常“回家”看看。
新闻推荐
由于爸爸妈妈工作的特殊性,从小到大,我几乎都跟着奶奶生活,最让我感动的是奶奶那份浓浓的爱。奶奶,您还...
百色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百色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