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穿上劳动监察制服起,陈美杏便成了农民工保护神
图片由中国文明网提供
“喂,你好!好,我现在过去。”
这样的开场白几乎占据了陈姐电话内容的很大部分。讨薪,似乎成了她生活的主旋律。
陈姐叫陈美杏,是南宁市江南区劳动监察大队副大队长。17年来,她奔波在为农民工讨薪的路上,为10多万农民工讨薪3亿多元。
因为对她的信任,很多农民工都知道有这么一位陈姐,她的手机号码在农民工当中也已属于公开的电话。
17年为10多万农民工追回3亿元
时间回溯到2008年。快过年了,江南区某工业园内200多名农民工上百万元血汗钱依然没有到手,他们只能蜷缩在简易工棚里,又冻又急,不敢回家。
陈美杏闻讯赶来,把大伙安置到附近招待所,安排好热水和饭菜,转身就去找老板。
第一次电话协调,听她口气强硬,且是女声,老板耍起横来:“你是谁?敢这样跟我说话!”“我是劳动监察部门的,农民工的工资想赖账?门儿都没有!”几经较量,老板败下阵来。
领钱那天,17名农民工每人拿出200元要“感谢”陈美杏,被她谢绝了。一名年长的农民工“扑通”一声跪下,其余的紧跟着齐刷刷地跪下。陈美杏把农民工一一扶起,“你们挣一点钱不容易。真要感激我,就用这钱买点好吃的带回家,好好过个年!”
“干这行,就像灭火队,要把火扑灭在萌芽状态。”陈美杏把自己的工作比喻成灭火。
2013年春节前夕,江南区多个工地发生集体讨薪案件,陈美杏一天奔波于多个工地间,顾不上吃饭、休息。每个案件都重复着走访、取证、安抚、劝说、协调、争执、再协调,等事态平息,陈美杏早已嗓音嘶哑,但她最终为农民工成功讨薪上千万元。
厚厚的50本笔记本,记录了她17年讨薪之路的足迹。她披荆斩棘,义无反顾,也换来为10多万农民工追回3亿多元欠薪、化解数千起纠纷零差错的战绩。
铁面无私保护劳资双方合法利益
2012年底,五一西路某工地,包工头报来60多万元的工资表,企业怀疑有问题,请来陈美杏监督。陈美杏一番细查,说:“有人冒领!”
工资发放现场,陈美杏说了一番掏心窝的话:“该你的钱拿得心安理得,不是你的钱一分也不能拿。企业生存不易,企业倒了,你们又上哪里打工?”在情理面前,想浑水摸鱼的人灰溜溜地走了。最终,实际发放工资25万元,为企业挽回损失近40万元。
身处社会矛盾漩涡,威胁、利诱无处不在。
一次,陈美杏与同事到悍塘路一家棉胎厂巡查,发现该厂违规使用童工。女老板突然上前,往陈美杏裤兜里塞钱,求她放企业一马。
陈美杏厉声喝道:“你这是干什么?这个钱我不要,收回去。”把钱推了回去。但老板借汽车开动的一瞬间,又把钱塞进车内。
无奈之下,陈姐让同事当场清点,共2000元,随后她把钱如数上交到江南区纪委监察局。
当然,也有受过她帮助、扶持的企业想表示点“意思”,同样被她拒之门外。她说,办企业不容易,如果都把企业当作一块肥肉,谁都咬一口,那企业将无法生存。
把素未谋面的两兄弟当成亲儿子
“孩子,以后我就是你们的妈妈了。”
14年过去了,杨秀珍、杨秀才两兄弟仍清晰地记得初见陈妈妈时,她说的这一句话。也就是从那一天起,这一对苦命的孤儿脑海里第一次有了家的概念。
兄弟俩本与陈姐非亲非故,却因为一次偶然,母子情缘自此诞生。1999年,陈姐在广西百色通过一名朋友知道了杨秀珍兄弟的境遇。当时13岁的杨秀珍和11岁的杨秀才兄弟因为年幼丧父、聋哑母亲走失,常常靠着吃包米、红薯填饱肚子,就连一身像样的衣服也没有。
回到南宁后,陈姐心里始终惦记着这一对素未谋面的兄弟。第二天,她给哥俩寄去一封信,信里还夹了两张百元钞票。她要邀请两个孩子来家里做客。
收到信后几天就是暑假,兄弟俩搭车到南宁。那天之后,陈姐把他们当作亲儿子对待,她给两个孩子找了南宁的学校,鼓励他们认真读书。生活中,女儿有的,“儿子”也会有,从不偏心。成年后的兄弟俩到广东闯荡,自食其力。不善言辞的兄弟俩,早已把陈妈妈当作亲妈妈,并将这份恩情永远铭记于心。
17个春节奔波在维权一线办实事
17个春节,陈美杏都奔波在为农民工维权的一线。每到这时,同住一屋的她的母亲经常一个星期看不到她一次。
“再过几年,我就该退休了,我想多为农民工办点实事。”陈姐说。
劳动监察,一份基层又苦又累的工作,陈美杏用微弱、坚毅、执著的力量,温暖了他人,帮助了弱者,感动了众人。“陈述思情心意暖,美誉当送表情怀。杏花洁美春常在,赞扬之歌八桂传。”来自安徽的小夏写的《赞陈姐》表达了大家对陈姐的感情。
(据中国文明网)
新闻推荐
广西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89家 产品逐步实现从“广西制造”向“广西创造”转变
本报讯(记者 张丽颜)日前,记者从自治区工信委了解到,全区新增亿元以上工业企业189家, 共达2908家。去年广西工业经济实现稳中增效, 全部工业总产值达2.16万亿元,在千亿元产业阵容扩大的同时, “广西...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