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遇到人际间彼此互不尊重,情感冷漠,甚至有些人蛮不讲理,惹是生非,制造矛盾时,我就不由地想起故乡那淳朴的民风。
我出生在右江区泮水乡一个贫寒的家庭里,自小耳濡目染父母、屯里的长辈以及学校老师那纯朴、善良、文明的言行规范,他们的一举一动,都深深烙印在我的脑海里。参加工作后,在乡里不管走到哪个村屯,都感觉得到乡亲们那种彬彬有礼和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
泮水乡辖9个行政村,聚居着壮、汉、瑶三个民族一万多人。父老乡亲们多年来发扬同甘共苦、勤劳淳朴、团结互助的传统美德,建设和发展并改变着家乡的面貌。我虽然离开故乡十六年了,但回忆起以前在故乡生活和工作的所见所闻,至今仍念念不忘。
20世纪70年代,民房大多都是茅草房,易着火,六草和水屯两个屯就有房屋就先后遭受火灾厄运,短短几十分钟,村民的房屋和财产全部化成灰烬。消息传出,乡里乡亲闻讯赶来,有的捐粮食有的捐衣物。青壮年上山打横条、割茅草,和灾民一起风餐露宿。众志成城,不到一个月,灾民房子就建了起来,难关就这样渡过了。如今每次谈到这些事,亲历者无不感激涕零。
泮水距离百色市区90余公里,1975年公路修通后,乡亲们才深刻认识到车比马快的不争事实。公路大会战期间,为了迅速修通驮安、谷七、那扪三个村的公路,乡党委政府动员全乡劳动力,发扬艰苦奋斗,团结互助的优良作风,大家纷纷响应。已经通公路的和平、百维、水楞等村屯群众放下自家的农活,自带行李和伙食,在工地上宿营,一干就是一个月甚至两个月。公路修通后,他们悄然离开,没有一句邀功请赏的话。
“一家丧事百家愁。”一有丧事,远亲近邻都会前来相助,这也是泮水的一个好传统。一捆柴、一把菜、一斗米,用自己的一份诚意温暖失去亲人的家庭。
为何这方群众如此淳朴、善良?其一是传统美德的熏陶。这个以移民为主的乡村,村民不管来自何方,知道落地生根不容易,因此都秉承勤俭持家,礼貌待人,童叟无欺的民风。不论走进泮水的哪个村屯,你都会得到亲切地邀请。一进家门,请坐、敬茶、递烟、吃饭一条龙服务亘古不变。其二是严谨的家教。比较有文化的、素养好的家庭尤为重视家教,小孩的父母、祖父母都关心小孩的言行举止,这些家教也让左邻右舍有近朱者赤的良好效应。和我认识的人聊起在泮水的生活感受,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其三是优越的社会制度。新中国成立尤其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深化农村改革,使这里的百姓温饱解决了、村容村貌改善了、人们得以安居乐业,他们淳朴的民风自然也就根深蒂固了。
“一样米养百样人”,人与人之间难免有摩擦,但只要我们追求真、善、美,崇尚孝、德、礼,传递“正能量”,和谐社会这个美好的梦想就一定能实现。
新闻推荐
运动是快乐的 ——我眼中的校运会开幕式 □百色市第一小学四(2)班小记者 赵淑玉
□百色市第一小学四(2)班小记者
赵淑玉伏尔泰曾经说过:“生命在于运动。”12月3日下午,我们学校举行了以“我运动 ...
百色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百色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