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完工的集中区已有部分水牛来“试住”了。
田东县思林镇坛乐村远街屯在新农村建设中通过建设“养牛集中区”,把村民散养的水牛统一安排住进专属于水牛的“管理区”,把过去单家独户饲养变为集中管理,不仅省去了很多麻烦,而且使农村生活环境也变美了。这是记者近日在该县采访时遇到的新鲜事。
水牛有了专属“小区”
思林镇坛乐村远街屯是一个有着138户人家的自然屯,每到农忙时节,水牛就成了村民不可或缺的劳动力,驮运甘蔗、稻谷、木头……一头牛能顶上好几个成年劳动力。因此该屯几乎家家养水牛,且平均每户人家的水牛数量至少有两头。村里牛多,村道上的牛屎自然也多了。以前,村民大都单家独户饲养水牛,人畜混居,村民自家的环境差不说,水牛的粪便也没人清理,农家小院、村道上堆满牛屎的情况很常见。一些村民还自嘲说,远街屯是一个“牛屎村”,又脏又乱又落后。
今年以来,远街屯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积极开展新农村建设,其中对屯里水牛的管理也成了新农村建设的一项工作。为了解决村里“牛粪村头堆”的问题,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结合该村养殖水牛多的情况,今年年初,该村计划在村里建立4个“养牛集中区”,把村民散养的水牛统一集中到专属于水牛的“小区”里共同管理,共同饲养。
在远街屯村干陈正高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了第一个完工的养牛集中区,只见3排统一规格的砖瓦房,整齐有致地坐落在村道旁。“咋一看上去根本看不出是养牛用的房子,倒像是人住的。”随行的一位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这样说。记者在该养牛集中区走了一圈发现,集中区的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有化粪池、沼气池和饲料存放库等。记者还发现,集中区内一些单间里,已经铺上了稻草,“这个集中区上个月就建好了,已经有部分农户将自家的水牛送来这里‘试住\’了。”陈正高告诉记者,村民将自家的水牛送到集中区饲养,不需要支付任何管理费,只需负责自家水牛的喂食即可,而养牛产生出来的粪便和杂物,将会有专门的负责人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我们在每一个集中区都配套建设了一个大型的沼气池,水牛的排泄物和杂物可以作为沼气池的原料,村民都用得着的。”
陈正高说,目前已经建成2个养牛集中区,每个集中区有28间,每间可以容纳两头成年水牛,每户农户占用一个单间,而另外2个集中区也正在紧锣密鼓施工建设中,预计今年春节前,该村所有的水牛都可住进养牛集中区,实现统一饲养、管理。
昔日“牛屎村” 如今新农村
走在远街屯的村道上,随处可见正在施工的工程队,村道拓宽、排污沟、垃圾池、篮球场、村级舞台等建设都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等这些基础设施建好以后,屯里还要搞绿化、亮化和美化,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我们屯也要紧跟时代,建设新的美丽的远街屯。”看着正在逐渐变美的远街屯,陈正高激动地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远街屯部分走上致富路的村民已经建起了两层半或以上的漂亮砖瓦房,这也为该屯新农村建设开了一个好头。而走在村道上,不时就能看到一栋栋漂亮的砖瓦房矗立在干净宽敞的村道旁,很难想象这里曾是一个牛屎满村的落后村屯。
在新农村建设中,远街屯以建设养牛集中区为突破口,把水牛集中到专属于水牛的集中区进行统一管理饲养,切实解决了发展农村养殖水牛和农村环境这个矛盾。同时也使农民群众得到了实惠,最重要的是这种新的养牛模式实现了人畜分离,从源头上杜绝了传统养畜带来的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现象。
随着远街屯养牛集中区的投入使用,随着一批批新建的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远街屯“村道满牛屎”的景象也将不复存在,“以前是牛屎村,以后就是新农村啦!”采访中部分村民都为远街屯即将展现出的新面貌表示了强烈的期待。
新闻推荐
他,倒在执勤的岗位上 ——记德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协警员农才源 □本报记者 蔡 明
农才源(中)在疏导交通。 □马振山 摄 24岁,多么年轻的生命;本该是年轻人正在为实现自己人生价值而奋发拼搏的黄金年龄,可是24岁的他——德保县公安局交警大队协警员农才源却...
田东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田东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