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吴丽萍 本报通讯员 李佳徽
自治区百色高速公路管理处(路政执法支队)隆林路政执法大队驻地位于田林县旧州镇,地处云贵高原边缘,山高谷深,因地形、气候、海拔高度等条件的限制,这支队伍需要付出更多的艰辛。多年来,隆林路政大队实施徒步巡查,成立了“流动服务队”,开垦了“路政南泥湾”,挖掘人才鼓励队员创新创效,队伍管理成效突出。
多方联动:保障省际“大动脉”畅通
路段开通以来,隆林路政大队主动与当地交警、邻省路政沟通协调,建立了联勤联动机制,联合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和治超行动,走出了一条“路警联勤、省界联动”的好路子,实现了三方信息资源的共享。截至2014年4月,大队共查处超限车辆364辆,有效遏制了超限行为的发生。
由于辖区桥隧比重大,针对隧道发生交通事故后施救难度大、时间长、交通易堵塞的特点,隆林路政大队联合运营公司、高速交警、公安消防、120急救等部门,共同制定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并多次开展司机恶意堵道、小型客车免收通行费等应急演练,较好地检验了各相关部门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协调能力,形成了每年一次演练的常态化应急演练格局。
徒步巡查:用脚步丈量使命
隆林路政大队所辖的潞城至平班段横跨49座桥梁,穿越隧道6座,桥隧总长达22公里,高速两旁的边坡非常陡峭,常规的车辆巡查存在视线盲区。为全面掌握高速公路路产破损、路权侵占盲区,去年年初以来,大队实施了徒步巡查。横到头、纵到边,上至坡顶、下至涵洞,上到路面、深入桥底,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巡查。
在室外气温高达50℃的情况下,一顶草帽、一个水壶、一双解放鞋、一把皮尺、一本笔记本,队员一次次行走在冒着热浪的高速公路上,被蚊虫叮咬、被植物刺伤已是家常便饭。保护路产、维护路权的使命,让他们稳健的脚步深深烙在了这近百公里的大山高速公路上。自实施徒步巡查以来,大队平均每人每月徒步巡查16.3公里,及时发现和处理公路和公路附属设施损坏、损毁25处。
“流动服务队”:哪有困难哪有我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运营公司和管理相对人,大队成立“流动服务队”,“流动服务队”采取现场办公、宣传沟通、便民服务、志愿活动为一体的工作模式。
通过为管理相对人加油加水,增设便民执法窗口、来访人员休息区、发放便民服务卡,以及将政务公开栏移至高速公路服务区、停车区和将执法宣传栏移至高速公路上跨天桥、收费站外广场,为社会公众“法制宣传”服务。
大队在服务实践中逐步总结出了“矛盾化解工作法”,即“以退为进,缓和矛盾;换位思考,取得谅解;有礼有节,解决问题;跟进回访,反馈信息;分析总结,完善服务”,受到了司乘人员和当地群众的好评。
健康生活:用双手创造“路政南泥湾”
由于大队驻地偏远、条件艰苦,为实现后勤自我保障,2013年大队在驻地开垦“辛勤园”种植果蔬,搭建“天蓬府”“五德舍”养猪养鸡,本是贫瘠之地的驻地变成了菜绿、猪壮和鸡鸣的“现代南泥湾”。
每周四的交接班是隆林路政大队人员最齐的时候,也是“乐厨房”最热闹的时候,队员们手上的黄瓜、南瓜、玉米、空心菜均来自大队自建的“辛勤园”,一道道菜肴蕴藏着坚忍和信念,将队员们紧紧凝聚在一起。
大队还以实绩为重点,建立人才信息库。同时,还以“榜样行动”和“四型标兵”(执法业务型、法治实践型、行业管理型、专业特长型)为工作重点,挖潜人才优势,鼓励队员立足本职、创新创效,先后有3名青年队员脱颖而出,走上基层领导岗位。2012年,隆林路政大队被共青团广西区委、自治区交通运输厅授予“青年文明号”荣誉称号;2014年被交通运输部授予“2013年度全国交通运输行政执法评议考核优秀单位”荣誉称号。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6月2日,笔者从田林县有关部门了解到,1-5月,该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亿多元。今年以来,田林县以引进大项目、培育上规模企业为中心,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招商服务水平,扎实推进项目落户。在1...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