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热辣
本报记者 秦 雯
九月南国,阳光依旧热情。9月14日至18日,全区曲艺创作经验交流笔会在田林县举行。来自我区各地的曲艺创作者为促进我区曲艺创作繁荣发展,总结创作现状、探讨发展趋势,就如何加快创新步伐、加强人才培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广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说唱艺术,曲种繁多,源远流长。如汉族的文场、渔鼓、零零落、南音、粤曲、春锣,壮族的末伦、堂皇、蜂鼓、天琴,瑶族的玲鼓,侗族的琵琶歌、笛子歌,苗族的果哈,京族的弹唱等。长期以来,广西城乡山寨各种曲艺的演唱盛演不衰,深受群众喜爱。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曲艺渐渐“老去”,如何让曲艺这朵根植于生活的艺术之花常开不败,是与会代表热议的话题。
广西曲艺家协会主席邱有源说,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首先要关注生存环境,现代生活节奏加速,传统曲艺面临挑战和机遇,当代曲艺创作如何在适应快节奏生活的同时保持其独有的韵味,在新的语境下如何歌唱是创作者们必须考虑的问题。他提出,南方曲艺多为表演唱的形式,可以借鉴一些现代流行歌曲的表现手段,吸引年轻观众。
谈到创作与时代的问题,广西文联副主席韦苏文认为,传统曲艺多写历史或地方典故,缺少现代生活特色,而当代曲艺要传承发展,就要与时代接轨。曲艺作为反映人民生活、表达人民心声、传承民族文明的载体,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创作者却多为“个体作业”,建议大家加强交流合作,走出“圈圈”,不拘泥于传统,勇于创新。
作为广西曲艺家协会顾问,李侃有着丰富的创作经验。在他看来,当代曲艺创作要“因小见大”,反映时代社会发展的巨大变化,曲艺作品要出彩,题材要精炼,结构要精巧,语言要精妙。广西是民歌的海洋,来自民间的形象语言蕴含深刻的生活哲理,曲艺作者要创作创新,既要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要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曲艺作品创作只有接地气,才能与观众产生共鸣,才能继续生存发展,真正做到为民、惠民、乐民。
曲艺是综合性的说唱艺术。在400多个曲种中,绝大多数是唱和唱中有说或说中有唱的,有少数是只说不唱的。无论哪一类,说唱的底本都是曲艺演出的主要依据和进行艺术再创造的基础。凡属经久流传不衰、深受人们欢迎的曲目,大都有较高的思想艺术价值的说唱底本。国家一级作曲家郭荣志提出,文学是曲艺的基础,曲艺文学创作的情况如何,对于曲艺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有了好的说唱底本又有好的表演、好的音乐和唱腔,才能构成完整的艺术品,奉献给观众,收到感心动耳的艺术效果。
如今传统曲艺创作表演者渐渐老去,观众渐渐流失是不争的现实。如何为广西曲艺发展培养新生力量,是亟待解决的难题。此次与会的代表中,来自广西歌舞剧院的青年歌手赵嘉懿颇为引人关注。为了把握住这次向曲艺界前辈学习的机会,她带着3个月大的孩子来到田林。几年前,赵嘉懿因为表演渔鼓《情醉壮乡》而迷上传统曲艺,为此,她还和团里的7位同事筹划组成一个表演组合,演绎广西曲艺作品。作为科班出生的声乐表演者,赵嘉懿对曲艺表演的热情感染了与会代表,大家认为:长期以来,曲艺表演者多为民间艺人,在表演唱等方面与有着专业功底的年轻歌手存在差距,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曲艺队伍中,拓展曲艺发展空间。这不仅有利于曲艺的创新,更增添曲艺队伍的活力。
新闻推荐
本报百色讯(记者/李贤通讯员/莫鸿岸)10月17-18日,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纪委书记于春生深入扶贫联系点百色市田林县,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第三专题学习研讨调查研究,实地了解田林县推进***...
田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田林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