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黄恩师 韦 凯 本报记者 蒋予昕
核心提示
“不用跑到乡府,在村里就能取到钱,感谢信用社的便民支付。”家住田林县潞城瑶族乡旺吉村,现年71岁的黄卜祥老人感慨道。近日,他拿着桂盛银行卡来到设在该村党支部书记杨长舟家中的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领取每月60多元的养老金。杨长舟拿出一台固定电话模样的“取款机”,接过银行卡刷了一下,待黄卜祥输入密码并在打印凭条上签字后,便掏出现金交予他,快速完成了取款业务。
同样的操作每天都在田林县14个乡镇的145个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上演,看似“高大上”的POS机刷卡支付飞入寻常百姓家。
1 让金融产品“接地气”
地处桂西北的田林县,县域面积位居全区第一,全县土地总面积的67%属山地。在现代电子支付方式成为时尚的当下,受地域间隔、信息闭塞、文化程度以及传统意识等因素制约,生活在农村地区的群众普遍还保留着拿着存折,出村到乡镇的银行柜台上进行人工存款取款的习惯。
“钱在户头,怎么去领?”这是居住在边远村屯的群众为之愁恼的问题。而对于想要领取定期发放的养老金、低保金、残障福利费、农田补助费等款项的特殊群体来说,更是一种负担。
如何下大力气扩大金融产品受众面,让惠农支付真正覆盖农村、便及农民?作为县里与“三农”联系最密切的金融机构,田林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主动挑起保障农村金融支付结算畅通的社会责任。
为让广大农村群众享受到在家门口办理金融业务的服务,进一步提升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的知晓度,确保这一先进的金融产品惠之于民。今年7月以来,田林县联社启动“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百家懂·千家捧”宣传活动。所辖22家营业网点选取本片区内挂点扶贫村、授牌“信用村”和边远地区的一两个便民点,抽调工作人员走村入屯上门演示,使操作金融产品的技能在群众中普及开来。
2 让便民服务“零距离”
“早就听说刷卡支付如何方便农民领钱,时间短,效率高,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宣传活动中,围拢而来看新奇的群众都由衷感叹。在利周瑶族乡凡昌村的宣传点,短短2小时内,就发放宣传单300多份,办理业务50多笔,接受咨询100余人次。
不少村民为了亲身体验一把刷卡支付的乐趣,特意回家取出存折或银行卡,试着在POS机上进行转账、查询或者消费。乐里镇风洞村的李翠萍说:“惠农支付的操作简单,孩子上大学以后,每月的伙食费我打算从便民点直接转过去。”
在高龙乡新寨村新寨屯,周桂雨经营着一家杂货店,同时也是惠农支付服务的特约商户。她介绍,便民点的POS终端由信用社提供,派人指导操作,机器产生的费用也由信用社承担。虽然自己事先垫付了农民取款的资金,但与信用社的结算周期很短,信用社按业务笔数给予代理费。在一年多时间里,她就为乡亲们办理各项业务近2000笔,累计金额超过30万元。“乡亲们来领钱,有时候也顺便在店里买些日常用品,带动了不少生意。”
把功能讲清楚,把程序弄明白,通过“零距离”的实际演练操作,群众对惠农支付便民的认识不断提升。如今,使用POS机成为田林县村屯常见的一种现象。而通过手把手的教方法,口对口的传经验,更把信用社的便民服务介绍与金融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为构建农村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起到积极作用。
3 让惠农支付“全覆盖”
田林县联社党委把为全县20万乡镇群众搭建一条惠农便民的“支付绿色通道”作为最重要的工作,让金融惠农新模式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从完善各项制度和操作流程,到寻找、培植、依托当地信誉程度高、经济实力足、责任态度好、服务意愿强的商户或者农户作为代理员并全面培训,经过两年的有序推进和系统建设,目前田林县联社已开通145个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覆盖全县100%的乡镇和86%的行政村,把高效、便捷、可靠的金融服务向基层、农村和边远地区延伸,满足了农民群众基本金融服务需求。
“惠农支付便民服务点实现了小额存取款、小额转账汇款、刷卡消费以及账户余额查询等业务在‘家门口\’办理,既减轻了农民外出取款造成的额外经济负担,也及时解决了百姓‘急用钱\’的难题。”田林县联社负责人说,便民支付点成为了各村屯的一个小银行。
自提供惠农支付服务以来,截至今年11月,田林县联社累计消费收款8770笔,金额1566万元;助农取款14949笔,金额577万元;转账付款4563笔,金额1409万元。数据背后,是群众以往无数次为办理业务往返奔波和排队等候被便捷金融服务取而代之。
新闻推荐
本报田林讯8月7日,在田林县六隆镇供央村岩格屯党员岑世军家里,屯里的4名党员聚在一起学习“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的相关知识,大家围绕“带头种好油茶”话题,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很是热...
田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田林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