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诈骗。中奖诈骗、冒充熟人诈骗、虚构绑架诈骗、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进行诈骗……花样百出的电信网络诈骗让人防不胜防。近些年,随着互联网的日渐兴起,电信网络诈骗日益猖獗,严重者不仅谋财,甚至“害命”。2016年底,为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安徽省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蚌埠分中心(简称“市反电诈中心”)成立。这个由市委政法委牵头,包括经信委、银监局、人民银行、无线电委员会等23家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共同参与,与通信运营商、银行联合办公、无缝对接的反电诈中心,通过全方位封堵诈骗信息流、资金流,实现对诈骗电话快速拦截、涉案资金快速止付和群众损失追缴,织就了围捕电信网络诈骗的天罗地网。
电信诈骗“克星”问世
2016年4月18日,蚌埠市110指挥中心接到市民报案。据受害人介绍,一个自称“刘编辑”的人谎称可以帮助受害人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并以审稿、修改、发表等理由,分3次向受害人收取了11200元费用,最后论文却登在一本假杂志上。
接到报案后,市公安局经过深入侦查,发现这是一条利用非法期刊获利的黑色产业链,受害人遍布全国各地。由于该犯罪集团跨京、湘两地,利用公司化运作进行伪装,网上、网下结合,借助网络联系,具有较强的反侦查能力,打击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同年9月27日,一个由多名黑客入侵国内购物、招聘、快递、电信运营商、社交等互联网公司后台,实施贩卖公民个人信息、诈骗等行为的犯罪线索,再次引起蚌埠市公安机关的注意。经过秘密侦查,该案件涉及全国14个省市,涉案人员众多,侵犯的公民个人信息达50亿条之多。
“电信诈骗是指不法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不法分子打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市公安局反电诈中心相关负责人胡友才介绍,“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突出特点是以非接触性的方式作案,整个犯罪过程中,不法分子与受害人不打照面就能完成犯罪。而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越来越便捷的银行资金支付系统,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给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
市公安局高新区分局民警张小毛坦言,近年来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呈高发趋势,占他们日常接处警工作的三成。而案件一旦发生,传统侦查模式往往难以奏效,“破案难度非常大”。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加速侦办几起跨区域特大电信网络诈骗案件的同时,2016年12月,专门打击治理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的市反电诈中心正式成立,由公安机关牵头,与银行、通信运营商联合办公、无缝对接,全方位封堵诈骗信息流、资金流,做到一旦接到市民拨打110报警,第一时间封停涉案电话、第一时间止付涉案资金、第一时间开展线索查证,全天14小时在岗,周末不休,分秒级反应,分钟止付。
去年1月,市公安局对9·27特大网络窃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实施集中抓捕,4处窝点10个住处同时开展集中抓捕行动,当场抓获犯罪嫌疑人78名,缴获电子数据约1.5T,获取信息数据五十亿条。到上个月12日,反电诈中心成立一年零一个月,用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支队长杨庆的话说,该中心成立以来,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发案率呈“断崖式下降”。据了解,2017年全市发案率下降42.5%,破案率同比上升25%。全年共打掉团伙10余个,抓获犯罪嫌疑人近300人,封堵追缴账款3000余万元,收缴各种作案工具、手机卡、银行卡等300余个,诈骗电话拦截率99%,避免群众损失约900万元,成为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强力“克星”。
分秒必争以快制快
“互联网环境下的反电诈工作并不简单,必须做到分秒必争、以快制快。”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政工科长常华告诉记者,如今的电信网络诈骗套路花样百出,冒充公职人员、冒充单位领导、钓鱼链接、网购陷阱等各种诈骗形式层出不穷,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等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打款或转账。因此,整合各类资源“攥指成拳”,及时拦截诈骗电话信息等,劝阻市民免予上当受骗成为反电诈中心的主要任务之一。
去年4月17日13时45分,市反电诈中心发现一位市民疑似正在遭受冒充公检法的电信网络诈骗,值班民警立即对事件进行分析研判,并电话联系当事人,但当事人电话始终处于通话状态无法接通。通过合成作战系统,龙子湖分局民警先后查找了机主的多位关系人,但始终无法拨通机主电话。
“电话长时间占线意味着犯罪嫌疑人正在与受害人保持通话,如果不能及时打通电话提醒,当事人很有可能被犯罪嫌疑人洗脑控制造成财产损失。”胡友才回忆,为立即阻断通话,他们果断对疑似被骗机主信息进行研判定位,结果却发现机主可能已被犯罪嫌疑人诱骗至某酒店。
警情就是命令。联动机制下,龙子湖分局民警立即赶赴机主所在酒店,在前台工作人员配合下,找到了带着全部银行卡入住酒店、正准备外出将卡内余额转给犯罪嫌疑人的受骗市民许女士。许女士介绍,当时嫌疑人冒充上海公安拨通了自己的电话,称其持有的银行卡涉嫌贩毒洗钱并被通缉。她信以为真,将自己办理的10余张银行卡带在身上入住宾馆,正准备找机会将卡内现金50万元转到嫌疑人提供的账户中。正是由于嫌疑人要求“电话保持通话”导致许女士被操纵。正是反电诈中心的及时发现、迅速行动,才让许女士没有造成重大财产损失。
“反电诈中心是一项机制而不是一个机构。”这是常华在介绍中反复强调的一句话。他说,除了有效劝阻防范电信诈骗,蚌埠市反电诈中心建立了公安、银行和通信运营商三方共22家单位的联动机制,能及时阻断资金链和通信链,实现对已骗资金的紧急冻结止付。
也就是说,当市民接到诈骗信息或被诈骗后,无论金额大小,只要拨打110向警方报案,警方核对后将相关信息录入系统,启动相关银行账户冻结程序,可以最快速度防范诈骗,最大程度降低市民损失。
对于蚌埠市一家企业的财务人员张女士来说,去年7月24日,是她人生中最为“煎熬”却“有惊无险”的一天。当天中午,张女士公司的财务主管通过QQ安排张女士将一笔货款紧急打入一个指定账户。张女士接到指令后,以网银转账方式将32万元人民币转入对方提供的一个账户中。完成转账后,张女士与主管汇报时才知上当受骗,并立即报警。
11时55分左右,正在反电诈中心值班的禹会分局民警丁雷接到警情推送,立即上报并启动快速处置程序。他十指纷飞一般将涉案银行卡号录入公安部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侦办平台,并立即与省反电诈中心取得联系,加快涉案银行卡的止付审批。在当天值班银行工作人员的配合下,仅用时14分钟,便将32万元涉案资金全部止付成功。
“止付时间最短,数额最大,又因为是中午下班前接的警,所以印象深刻。”谈起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案件,丁雷这样说。
胡友才表示,如果发现有市民被骗,市反电诈中心工作人员将运用有关技术手段,过滤、拦截有关诈骗信息源,即刻查找“诈骗痕迹”,尽快找到可能被骗的市民,通过拨打电话或联系就近派出所、居委会、事主家属等前去寻找被骗者,进行有效劝阻,最终达到让市民“不上当、不汇款”的效果,帮助市民及时止损。
实名制监管亟须到位
看似顺利成功侦破的案件背后,往往有着看不见的难处。“借助虚拟电话和改号软件等,拨出去的电话有时便可以显示出银行的电话、公安局的电话。这实际上是由犯罪分子手动设置的虚假号码,它既能蒙骗受害者又能逃避公安机关打击。有些甚至通过境内、境外的服务商、服务器来层层转接。”一位基层民警告诉记者,面对狡猾的犯罪分子越发老套的手段和套路,市反电诈中心在开展工作时也容易遭到市民的误解。特别是当中心工作人员获悉群众可能正在被电话诈骗时,工作人员会及时致电与对方联系,但由于犯罪分子也经常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因此偶尔也会把中心工作人员误认为是诈骗人员。“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耐心跟对方沟通,甚至上门说明情况”。
近年来,针对电信诈骗发展蔓延的情况,公安部门采取一些对策,加强与电信、银行等有关部门的密切协作和配合。银行卡安全管理进一步加强,按照有关规定严格落实手机、电信网络实名制,都成为遏制电信诈骗发展蔓延的重要措施。但从现实来看,这些工作还远远不够。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包括400、800免费服务电话申领泛滥,网络改号软件任意显号、虚拟通信运营商的部分特殊号段等,都已经被犯罪分子广泛应用到诈骗犯罪,这些在客观上都起到了助纣为虐的不良作用。
同时,随着移动支付的兴起,第三方支付平台监管不足的问题也成为电信网络诈骗屡屡得手的漏洞所在。“提升大家的安全感,不能仅仅是公安部门‘跑断腿\’。”张小毛认为,第三方支付平台虽然便捷,却不能因为方便而使金融管理体制有漏洞可钻。
“我们经常碰到犯罪分子诈骗钱财后在几分钟的时间内就转移到各地很快被取走的事件。因此,公安机关侦办一起这样的案件需要投入大量的警力、经费,要派出很多专案组满世界跑,到处拿着法律手续找银行、找通信部门查电话、查账号,哪个环节出一点差错都会影响侦查效率和效果。”对此,胡友才认为,虽然现在已经建立了反电诈部门联动机制,效果正在显现,蚌埠市的电信诈骗警情也下降了不少,但今后要想根治电信网络诈骗行为,还需要从立法层面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借助大数据打破行业协作的壁垒,大力加强个人信息安全违法犯罪的侦查和打击力度。他坚信,随着技术的革新和信用社会的建立,从源头预防并真正根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梦想终将实现。
新闻推荐
站在时代风口拥抱“一带一路” ——专访中国城投建设集团总裁林秀才
行走在这座城市里,总会不经意间地看到“中国城投”的醒目标识。多年来,这个集团一直致力于蚌埠的城市建设,与很多人的生活其实早已密不可分。2018年元旦刚过,中国城投建设集团总裁林秀才就匆匆赶到蚌...
蚌埠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蚌埠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