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女兵朱梦蝶出生于1995年1月,是名标准的90后,入伍前也是家里的掌上明珠。自从2013年入伍,她先后组织卫星出联百余次,无失误无差错;还两次被评为“优秀士兵”。与同龄人相比,朱梦蝶更像一朵“铿锵玫瑰”。
英姿飒爽 巾帼不让须眉
朱梦蝶现任第71集团军“周丽平”生前所在旅女兵班副班长。在队里,大家都喊她“全能女战士”。这个称号,是她用自己的汗水换回来的——3000米越野,她只用12分21秒,体能与男战士相差无几;1000米收放线4分50秒、手榴弹投远35米、攀登与固定2分30秒。在一次通信保障演练中,她背着一大捆被复线,两三下便爬上一棵高6米的爬杆,将被复线缠绕在杆顶,又迅速爬下,动作比男兵还要干净利落。她也因此获得“两不怕”传人等诸多荣誉。“谁说女子不如男”。朱梦蝶在训练中从没拿自己当过女儿家,总是和男兵比。赛长跑、冲山头、收放线、架卫星,每一样她都不甘人后。某新型卫星列装后,队里在制定技术重难点攻关计划时并没有安排朱梦蝶参加,她主动向队里报告请求参加攻关,她说:“男兵能完成的训练我也能完成,只要组织信任,我一定全力以赴。”得到批准后,她与男兵们起早贪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就是研究理论、练习操作,还经常担任主操作手破解难题,最终帮助队里圆满完成攻关任务。
不光有男兵的拼劲,朱梦蝶更有女兵的细腻。在地域网架设课目中,她精益求精、反复训练,成为装备操作的训练尖子。而且,她还从操作步骤之间的衔接和人员之间的配合入手,研究创新出速度更快、效率更高、更贴近实战的训练方法,并为队里官兵讲解示范,促进了单位整体训练成绩的提高。
成绩的背后,是超乎常人的辛苦与付出。收放线训练,她利用课余时间一遍遍练习缠绕技巧,手掌磨出血泡却依然坚持;攀登与固定训练,爬慢了就继续爬,一定要比上次训练有进步才肯罢休;卫星操作训练,她加班学习理论、反复练习操作。家人心疼,问她:“你练得那么拼命,皮肤也糙了、胳膊也粗了、老茧也多了,哪还像个女孩子?”她却回答:“红妆是美,武装也是美!我就想成为一朵铿锵玫瑰!”
圆梦军营 不一样的青春也出彩
日前,记者通过电话联系上了朱梦蝶。她告诉记者,几年前电视剧《特种兵》、《士兵突击》热播的时候,班里的男孩子喜欢看,她也喜欢看。那时候,她就对军营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渴望。所以,看到征兵通知,二话没说就报了名。
可真到了部队,朱梦蝶这才发现军营生活跟电视剧演的一点都不一样,跟想象中更是天壤之别。枯燥辛苦的训练,严格的纪律要求,都让她吃不消。无论训练、工作,还是生活节奏,她都难以适应。刚开始,甚至好几个入伍阶段训练课目都不及格。当其他人打了退堂鼓的时候,朱梦蝶却迎难而上,咬牙坚持了下来。“别人能做到的,我也一样能。”回忆起几年前的情景,朱梦蝶回答说,自己从来不曾后悔过当兵的选择。
2016年6月,上级通知卫星出联,队里三名精通卫星架设操作的骨干均无法出动,一名腿部受伤、一名在医院陪护、一名在外出差。关键时刻,朱梦蝶挺身而出,主动请领出联任务,她背起天线锅、手拎主机箱,很快便找到合适的位置,娴熟地架设、操作,不到5分钟便完成架设通联,圆满完成任务。
在朱梦蝶的父亲朱家防看来,女儿喜动不喜静,有着蚌埠女性的爽快与干练,天生是块当兵的材料。在军营里五年,女儿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也更加懂事了。“上次去看他,我们还没到家她电话就追来了,问这问那。过去都是父母想着她、照顾她,现在知道心疼爹娘了。”说起女儿,老父亲一脸骄傲。
“现在大家都知道蚌埠女兵啦!”说起几年的军旅生涯,朱梦蝶同样自豪:“我没给家乡丢脸!”
新闻推荐
“那一日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是你颂经中的真言……”一首《那一天》飘进了我的耳朵,循着音乐的方向寻觅,淮河大坝下树林中的长廊里,一位打扮入时的女士正在投入地演唱。她的身旁,三位老人分别以...
蚌埠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蚌埠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