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一个爱讲故事的人,每日的餐桌上母亲常常给我们讲困难时期、饥荒年代的真人真事,并以此为契机,教育我们兄妹要崇德向上,见贤思齐,珍惜生活,爱惜一餐一饭和每一粒粮食。
时间追溯到上世纪六十年代,一个冬日的晌午时分,北风呼呼地掠过大地,鹅毛般的大雪一直在下。家家户户关门闭户,躲避风雪。一个原本高大白净的下放知青,由于粮食缺乏,长期饥饿造成的营养不良,彼时已瘦得皮包骨头,面呈菜色。他在雪地里踯躅着前行,来到一户农户门前,无力地拍打着门栓:“行行好,给口吃的吧。”话音刚落,便一头栽倒在地,昏了过去。农户家里也是缺吃断粮多日,无奈之下,把刚刚用仅有的一小把米熬好准备给家中婴儿喝的一大勺米汤端了出来。善良的农夫缓缓地扶起下放知青,让他半躺在怀里,把米汤喂了下去。再坚强的人,在饥饿面前也变得无比的脆弱和不堪一击,那轰然倒地的气势令人唏嘘。关键时刻的一勺米汤却救活了一个年轻人的生命,而这就意味着自己的亲人没有了米汤有被饿死的可能。困难面前,中华民族总是充满大爱和悲悯。后来,这个下放知青回城后考取了大学,成了一名大学老师,人生从此改写。二十年后,他带着妻儿重新踏上曾经下放的这片土地去找当年施予他一勺米汤、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恩人。二十年的风雨人生路,沧海桑田,旧地重游,早已物转星移,人事两变迁。当年的下放知青,抚今追昔,不由得感叹时光的飞逝与造化天定。
也是在困难时期的一个冬日,数九严寒。一连几天的大雪,仍在意犹未尽。雪籁簌地往下落,动物早隐匿了行迹,地面上也很少有人来往。一大清早,母亲就蒸好了馒头,煮好一大锅菜粥。饭端上桌,一家人正围坐在桌边吃早饭,突然听到有人在拍门,母亲打开门,一个年迈的老妈妈瑟缩在寒风中。她几次想说话,却欲言又止。看着她单薄的衣服,和祈求的眼神,母亲就知道是一个讨饭的。“把碗拿来,我给你盛碗粥”。“我,我没有碗”。母亲一脸的不解:要饭怎么能不带个碗呢?突然间却看见老人红了眼圈,泪水籁籁地掉下来。母亲吃了一惊,知道老人定是遇到了什么难处。母亲请老人到屋里坐下,给她盛来一大碗菜粥,老人吃完饭才断断续续地跟母亲讲起自己的遭遇。原来老妈妈不是真的因为家里太穷没有饭吃,才出来要饭的,她是因为在家与儿子吵架后一时想不开离家出走的。她当时气晕了头,两手空空啥也没带。身无分文,就这样一路走一路讨饭吃,漫无目的,离开了家也不知道该往哪去,天已经很冷了,身上还是出门时穿的单衣。就这样一路流浪,一路乞讨,不知不觉到了蚌埠。母亲留老人在家中住了两三日,把自己的棉袄给了老人,没事的时候就跟老人促膝而谈,边聊天边开解她。在母亲的劝说下,老人终于同意回家去了。天气转晴后,母亲一大早做好饭,给老人买好票,把老人送到车站,送上了回家的长途车。
老人走后,一晃一年多过去了,家里人早忘记了这件事。一个秋日的晌午,老人又出现在我家门口,她背着一个布袋子,进了屋就从布袋子里拿出了给我们做的布拖鞋和用自家收的高粱穗做成的刷锅把子。老人当年在母亲的劝说下回了家,发现儿子正四处寻找她,后悔不该一时赌气,母子和好如初,一家人终于团圆了。这一趟,老人是特意来感谢的。听了老人的话,母亲备感欣慰。老人走时,母亲又送了很多衣物,后来两家经常像亲戚一样走动。
冬天很冷,冬天的故事很暖。
新闻推荐
雪后寒发威,这周接着虐 冷空气又南下,周末极端低温将达-12℃
本报记者陈瑶实习生李梦迪今年的第二场雪终于结束了,但别天真地以为雪霁天晴迎来阳光灿烂这天气就算安生了。老天爷显然觉得还没虐过瘾,一声令下:“接着虐”。于是送走了风雪,又带来了严寒冰冻。雪霁...
蚌埠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蚌埠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