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路彩云/文 徐志强/图
在市区黄一渤五往西不过百米的地方有一家不起眼的店面,店里的一家三口每天都伴随着六街农贸批发市场的喧嚣忙碌着。“来碗凉面!多放点黄瓜丝儿!”“老板,两碗凉面,一份大骨头!”……小小的店铺里充斥着食客们的嬉笑声,高家和和儿子高承涛、还有妻子在灶间和门市不停地穿梭着,一碗碗或顶着胡萝卜末、黄瓜丝儿的凉面,或冒着骨头香的热汤面被送到食客面前,爽滑劲道的义和面不仅仅填饱了食客们的辘辘饥肠,也让他们忆起了那熟悉的老北镇街的味道。
>>三代传承义和面,老北镇街上最难忘的味道
“我们家做面的手艺已经传了三代人了,最早的时候是我的奶奶从她的娘家带来的这门手艺,后来教给了我的大伯和我父亲。”上午10点,店里已经没多少食客,高承涛也终于腾出空来跟记者聊起了关于义和面的一些事儿。
在很多老北镇街人的记忆里还存在着这样一幅画面:每逢北镇大集的时候,天刚蒙蒙亮,就有一位老者推着自制的独轮小木车,车上满载着热气腾腾的面条,在人来人往的北镇大集上叫卖。吱吱悠悠的车轮声仿佛在提醒着饥肠辘辘的食客们该吃饭了。
高承涛告诉记者,1980年的时候,大伯最先开起了义和面的门面。后来因种种原因不做了,1998年的时候高家和就带着妻子和儿子开起了自家的义和面馆,“我们老家就是老北镇街义和村的,所以这面馆就一直叫义和面馆。”
从十九岁就帮着父亲开面馆,到成为店里的“顶梁柱”,高承涛一干就是十几年,“也算是子承父业吧,这面馆的牌子已经竖起来了,总不能让它在我的手里没落了吧?暂时还没别的想法,先这样干下去吧!”
>>精挑细选新鲜食材,义和面味正汤浓
义和面馆两大特色就是面和大骨头,面根据食客们喜好可分为凉面和热面。大骨头也是义和面馆的招牌,“我们家的面和骨头最大的秘方就是材料新鲜,面是最上乘的面粉,骨头是市场上每天最新鲜的骨头。”
高承涛告诉记者,他们一般是早晨四点之前就起床准备,和面、压饼、切面,整个过程大约需要一个多小时,与此同时,高家和和妻子一个忙着煮制大骨头,一个忙着准备黄瓜丝儿、胡萝卜末、调制麻汁酱,一套程序早已烂熟于心,娴熟的动作一气呵成。
待天刚蒙蒙亮起的时候,所有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所有的食材全部选用当天的新鲜货源,沾着露水的黄瓜,裹着泥土的胡萝卜,浓厚醇香的麻汁酱,再加上用特级面粉制作的面,糅合成一碗晶莹剔透的义和凉面,又或是冒着热气的义和打卤面,只等着食客们的一声吆喝便跃然眼前。
“做义和面一定要选用上乘的面粉,这样做出来的面才够劲道,嚼起来弹性十足。而且这和面、擀面和切面都需要一定的技巧,要不然的话面就会断,煮出来的面也没有那么劲道好吃。”在高承涛眼里这做面不仅是个“技术活”,更是个“力气活”,“这活是真累,现在的小年轻的没几个愿干的。”
>>昔日老招牌,今日食客舌尖上的美味
对于生活在这附近的很多人们来说,他们的每天清晨是从一大碗飘着肉香的义和面开始的。“店里的食客十有八九是老熟人,大部分都是市场上来往的商贩们,这么多年过来了,一来二去的大家都熟了。”
“这义和面馆可是老字号了,我就是这里的常客,每次来都是要上一碗凉面,一份大骨头。吃吃面,啃啃骨头,再吸吸骨髓,真的是再舒服不过的享受了。”正在店里吃饭的许师傅一边吃着飘香的义和面一边忙不迭地跟记者介绍着。
“不出意外的话一天就是50斤湿面,大约能卖200来碗,最多的时候一天能卖70多斤。尤其是夏天的时候,早晨天明得早,市场上很多生意人早晨四点多就来吃饭,人最多的时候三个多小时店里店外没有空位子,很多人就直接端着碗站着吃。”高承涛说道。
由于高家和和妻子都已经是年近六旬的老人了,义和面馆的重担就落在了高承涛一个人的身上,“这几年也有不少人来跟着我学过做面,有的回去后自己开起了店,有的做着做着就不做了,干这一行不容易,也太累!”
不管是以前刚刚解放的老北镇,亦或是如今飞速发展的新滨州,在街头巷尾弥漫着的,永远有一种义和面特有的浑厚味道。这种味道已经在悠长的岁月里,和故乡、悠然、醇厚、热情混合在一起,转化成为了一种关乎记忆的情怀。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刘静 本报讯 进入三月,天气一下子暖和起来,气温节节上升。三·八妇女节,滨州市“热情洋溢”,气温竟猛窜到24℃,说“暖和”已经有点太轻了,说“热”倒是一点也不...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