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明向记者介绍面粉生产情况 本报记者 穆晓娜 摄
■编者按
自去年6月下旬新麦上市至今,在国内粮食市场上,之前一向“安分守己”的小麦就像突然坐上了火箭,身价由每斤1.02元-1.03元一路飙升,划出一道让所有人瞠目结舌的曲线。
最为剧烈的时候,麦价甚至遭遇史无前例的上扬——半月之内每斤涨了0.1元。就好比推倒了第一张多米诺骨牌,主食价格的变化引发连锁反应,被步步紧逼的面粉加工企业在原料成本的压力下如履薄冰,馒头生产商也被迫纷纷做出调整,靠提高售价或缩水产品的办法应对冲击……最终人们发现自家的餐桌成本已然被推高。
尽管年后在政策、市场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小麦在1.30元/斤左右的高位上,放缓了向上跳跃的脚步,甚至在最近开始微微回落,但未来其价格究竟会去向何方?8个多月来累计约三成的涨幅,又带给了人们哪些影响?
近日,本报记者多方采访,与普通市民、小麦加工企业、粮食收购点、餐饮经销商、粮农等对话,推出“小麦涨价”系列报道,试图揭示小麦价格暴涨的原因,并为您讲述背后的故事。
涨价原因之——粮食少了
在跟随父亲做购粮生意的10年中,33岁的丛连军还是第一次遇到2012年这样的粮价波动,谈及涨价潮背后的原因,他做出“粮食少了”的判断。
天灾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去年本地小麦遭遇了“丰产不丰收”的尴尬。“当时看着地里长势挺好的,我估算每亩地能收1500斤左右的小麦,但麦收前又是下大雨又是下冰雹,小麦大面积倒伏,产量减少了一半还多。”说到去年那几场极端天气,老丛唏嘘不已,“阳信、沾化等产粮大县都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家每亩小麦才收了600多斤。”
而农民逐渐丧失的种粮积极性,也该引起人们的注意。对此,世代从事粮食种植的丛泽智家深有体会,丛泽智坦言,“即便把我家去年收获的小麦全卖了也才万把块钱,刨除三四千元的耕种成本,收益只剩下一半,这样辛苦劳作,还不如外出打份工挣得多,农民哪来的积极性啊?”
还有粮农表示,想要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的收入,粮食就得涨钱。“现在农资成本这么高,如果不给粮食涨钱,我们希望国家能给予更大的经济补贴。”
□本报记者 崔畅 郭笑 穆晓娜
粮食丰产不丰收,农民种粮积极性走低,粮食产品互相影响,让各方利益在“粮贱伤农”与“粮贵伤民”间博弈,取舍之间有人因为这场风波获益,但大部分人却因此面临更多的压力与挑战。在小麦价格居高不下的艰难时刻,本地面粉企业只能在迷茫中苦苦寻求出路。
涨价原因之——“人畜争粮”
“粮食产量少了”只是一方面的原因。滨州国家粮食储备库副主任王玉明表示,去年下半年以来,新一轮小麦价格不断上涨,主要是因为“人畜争粮”现象的加剧,同时加之市场上粮食投放有所减少,小麦的市场供应量不太“宽裕”。
有业内人士表示,早前玉米价格要低于小麦,但前两年玉米价格上涨非常快,小麦价格相对平稳,导致最终小麦价格反而低于玉米,这个变化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人畜争粮”正是其中之一。
据了解,2011年下半年,小麦价格为2200元/吨,而玉米价格是2600元/吨,价格出现倒挂。王玉明说,小麦价格的低迷和玉米价格的上扬,导致以玉米作为主要原材料的部分饲料企业开始转而大量购入小麦。
“就比方说,本来有两个面粉厂使用小麦,现在又多出两个饲料厂要用,在投放量不变的情况下,需求量突然加大了。”王玉明说,以前饲料企业使用的小麦大多是收储企业轮出的陈麦,但由于价格倒挂,饲料企业直接采购新麦的比例大大增加,导致本应流向面粉企业的优质小麦被分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供求平衡。
这一情况在滨城区某养殖企业负责人傅女士那里得到了证实,在她看来,那不是第一次玉米价格与小麦价格出现倒挂,也绝不会是最后一次。“这样的情况以前也遇到过,甚至更加严重,目前玉米价格是1.17元/斤,而每年春节后一直到10月新玉米下来前,价格都有再次上涨的可能。”
另一方面,为避免“粮贱伤农”,每年国家在新小麦上市前都会出台最低收购保护价。2013年的保护价比往年提前数月,于去年下半年便已出台。新保护价为1.12元/斤,较2012年上涨0.1元/斤,上涨幅度约为10%,这也对小麦价格的上涨造成直接影响。
2012年,“不走寻常路”的小麦价格
去年,新小麦上市后最初的价格走势就像往年那般平稳,也是在那时,滨州国家粮库副主任、佳成麦业总经理田明,凭借自己多年粮食收储工作的经验,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气味。
这位负责人表示,在每年6月上旬小麦市场会迎来暂时的真空期——陈麦库存将尽,新麦还未上市。此时价格较为稳定,即使出现小幅波动也属正常,新麦上市后价格会随着需求的增加持续“越走越高”。
而在去年8月中下旬到9月间,本该稳步上扬的新麦价格,却在曲线表上“放缓”了攀升的脚步。田明觉得“暂时的停滞很可能意味着接下来更大幅度的上涨。”他这样的判断,基于两件反常的事。其一,一般情况下,滨州面粉企业收购的本地小麦价格,黄河南的比黄河北的高,但当时“阳信、惠民的小麦价格竟然不亚于邹平”。其二,由于山东省小麦品质优良,价格一般高于江苏、安徽等地,面粉企业从江苏等地购货加工,刨除运费依然可以盈利。但去年,这样做却成了赔本买卖,“运过来后价格成本反而更高。”田明说。
田明只猜对了开头,却没有料到结果。2012年新麦从八、九月中旬的1.1元/斤涨到了11月初的1.14元/斤—1.15元/斤。看好麦价高点后,佳成麦业以每斤1.16元左右的价格抛售了手中的小麦,但这个决定很快让大家后悔了。
1.17/斤、1.18/斤……直到12月下旬的1.26元。“当时每斤挣了两三分钱,可后来麦价又涨了五六分钱,要是晚点再出手还能挣得更多。”
“半月涨1毛,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回想起2012年小麦汹涌的价格涨势,田明用了“前所未有”一词来形容。
在去年11月底到12月初的半个月时间里,每斤小麦从1.17元涨到1.26元。这在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0.1元的上扬,却给业内造成了极大震动。“两周内涨1毛钱是什么概念?这是正常年份里小麦价格一年的波动值,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田明感叹道。
粮食减产、人畜争粮,供需失衡,价格疯长……倒掉的多米诺骨牌砸向了本地面粉企业,其利润空间被急剧压缩。最高时,本地粮食收购点的小麦售价超过1.3元/斤,面粉厂要多付出0.03元-0.04元进货。以一袋50斤装的精粉为例,出厂价已比之前高出了10元甚至更多。
佳成麦业因为有粮食储备企业做为依托,粮源供应不是其最先考虑的问题,但调价却不可避免。田明坦言,“原材料一涨,面粉价格很难保持稳定,毕竟谁也不会做亏本生意。”
话虽如此,但本地多数面粉企业为稳定客源,并不会在小麦提价之后,紧接着提价。“一般我们有一星期到半个月的‘适应期\’,让买家尤其是省外客户逐步接受。”一位民营面粉企业负责人介绍道。
在这段“适应期”中,面粉企业的利润几乎所剩无几,必要时甚至会“亏本赚吆喝”。实力较强的大中企业受到的影响不会太大,保住客户后再逐渐提价,而部分小企业可能会面临暂时的运营压力。
难关面前,本地面企选择坚持
在这场突如其来的价格风暴中,面粉企业面临着怎样的境况?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面对水涨船高的生产成本和不断缩减的盈利空间,河南、河北、安徽、山东等省份的大多数中小面粉企业,陷入大面积停产的局面。而最为严重的河南局部地区,约有90%的面粉厂停产。
记者采访了解到,面粉企业大面积停产这种情况,在滨州表现得并不十分突出,在此轮小麦价格上涨过程中,当地实际停产的企业并没有占据较大比例。一个主要原因是滨州市场的规模本身相对较小,在全国市场中占到的份额较少,相应受到的波及也较小,但这不意味着本地企业的日子好过。
“不管粮食价格怎么涨,人们总是要吃饭的。所以企业也在坚持,尽力度过这个难关。”一位业内人士表示,面对原材料的上涨,小麦衍生产品不可避免涨价的命运。对滨州来说,小企业和大中企业在平时的市场竞争中没有明显冲突,应对危机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小企业调整更加灵活,大企业则稳扎稳打。
同时,由于本地面粉质量上的优势,在满足本地市场外,部分产品还长期供应外省,“这受益于本地面粉生产加工行业相对平稳的环境。”一位面粉加工企业的老板说。
2013年的新麦下来后,小麦价格的走势恐怕依旧是雾里看花,被拴在这条粮食产业链上的人们并不知道,未来餐桌上的成本是否还会继续增加。
新闻推荐
网友:快乐牛奶小布丁有些酒店也推出了“光盘”行动的应对措施,比如建议你将剩菜打包、推出适价小份菜品等,我们一起响应,将没有吃完的菜品打包带走,回家二次加工,然后“光盘”~~ 网友:沧海...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