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滨县油棉厂就建在卧佛台遗址上
■卧佛台遗址上的老建筑
□通讯员 王 昕 刘海涛
上期,我们讲述了滨城区史前文明的起始地——卧佛台遗址,从时间的历史长河中进行了简要的梳理概括。其实,卧佛台在历史发展中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远不止于此,卧佛台与佛教同样有很深的渊源。本期,我们将对卧佛台与佛家寺庙的发展做一概述。
根据相关文献记载,卧佛台位于老滨城(俗称凤凰城)内西北隅(今滨北街道办事处北街村),卧佛台原占地约5000平方米,顶端面积约1500平方米,台上曾建有寺庙,寺中供奉着释迦牟尼卧像,故名“卧佛台”。在历史发展中,卧佛台逐渐破败,如今的卧佛台,由于上世纪中叶以后滨县油棉厂的建设施工,原址被夷为平地,早已不复当年原貌。
卧佛台与寺庙的记载,可在史料中略窥一斑。
明万历《滨州志》载:“台上历代大起浮屠,梵宇最崇。”文中的“台”,指的就是卧佛台,据此可知在在明朝时人们就知道这里的修建佛教寺庙的历史悠久。
根据已发现的历史遗迹推断,文中的“历代”,可追溯至唐代,乃至更久。今卧佛台遗址北邻,唐朝就设置了渤海县城,至今尚有唐代城墙遗存;而东面就是以秦朝名士茅焦命名的茅焦台遗址。
而说到“梵宇”,不得不提的就是著名的龙泉寺。
根据康熙《滨州志》记载:龙泉寺“旧名太平兴国,先是寺在州西北邻”。而太平兴国是宋朝宋太宗的年号,且在宋代有许多寺庙更名为太平兴国。所以,卧佛台名为“卧佛”,或许正是龙泉寺在宋代更名前的真正名称。据此可作如下推论:卧佛台上的寺庙可能经历了从卧佛寺到太平兴国寺,再到龙泉寺的变化。
史料记载,元朝至元二年(1265年)今滨州城建。泰定元年(1324年),当时的执政者认为卧佛台上的寺庙距离政府衙门太近,且地势高,可以窥视自己,便要寺庙“东迁数武”,也就是往东边搬迁一段距离,而卧佛台“遂为废址”。幸好当时“有大贾捐千金更建”,寺庙才得以改建向东迁“数武”,而且“因内有甘泉,故名龙泉。”这可能是为避讳前朝(宋)而另立新名。
这里还有一个传说:“寺旧有塔,正当州署,塔影常北,一日忽南射于州署之后院,适州守张讳彝德者怪之曰:“此何祥也,必为灾妖。”乃亟仆之,内得一碣,云:若要塔儿折,须待太守张彝德。”
至明洪武十八年,和尚了顺对寺庙进行了维修;洪武二十年开设僧正司(负责管理辖区内佛教事物),设置在龙泉寺。成化十三年,地方士绅王玘与当时的住持善玺进行了重建。隆庆、万历时,“义民”李济、王祯进行了增修,使龙泉寺更加壮丽,当时的州人、知县王尚忠做了碑记。
清康熙三年,寺僧宽喜用时三载重修。龙泉寺后区旧有藏经阁,杜诗制藏经一部,贮于内阁。康熙二十三年寺庙发生倒塌,杜漺(杜诗的孙子)重建,并有碑记。
新闻推荐
□晚报记者 徐志强通 讯 员 李 明晚报讯 五·一假期,市区千名环卫工依旧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度过,保障了市区在五·一期间的环境卫生。据介绍...
滨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滨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