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技术指导下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本报讯(记者 张猛猛 通讯员 张莹莹 报道)滨医附院3D打印医学研究所自去年11月30日成立以来,开展医学打印研究技术,取得了一系列的临床、科研、教学成果,至今已为100余例手术提供指导辅助。就在最近,借助3D打印技术,神经外科和创伤骨科成功进行了两例手术。
3D打印技术指导下支架辅助颅内动脉瘤栓塞术,成功挽救病人生命
说到最近的这位病例,神经外科主任、3D打印研究所负责人李泽福用“非常奇特”来形容。
病人今年60岁,是一位来自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杜店街道的农村妇女,在麦收时用力过猛突然感觉头痛、呕吐,被送来滨医附院神经科。经过造影后发现,这位病人异于常人:正常人有三根动脉通往脑部进行输血,而这位病人中间、右侧动脉血管已经闭塞,仅靠左侧动脉供应脑干,然后返流供应右侧胳膊。病人患颅内动脉瘤,部位恰好在这条左侧血管上,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不及时进行治疗,动脉瘤部位持续出血,将危及患者生命。
“将动脉瘤处理,然后把管腔管型重建,是个比较复杂的流程。”神经外科住院医师徐超表示。他解释说,目前颅内手术技术是,在大腿部位通入导管,直达脑部进行手术,大约有70公分的距离,如何精准到达动脉瘤部位,微导管的形状和力度怎样掌握都是需要仔细斟酌考虑的。而这些问题,借助3D打印技术得以成功解决。
神经外科根据造影利用3D打印技术将发病部位打印出来,确定了路径,打印制作微导管模型,然后将微导管形状和模型完美复制,在手术时顺利进入到瘤泡里面,在清理以后进行了重建,成功完成手术。徐超表示,今年单单3D指导下导管辅助一项就已做了15例。
创伤骨科成功应用3D打印导航模板微创治疗距骨骨折
研究所与创伤骨科的合作也非常密切,协助其精准医疗,利用3D打印技术重建复杂骨折,明确诊断。近日,滨医附院创伤骨科就成功采用3D打印导航模板微创治疗距骨骨折。
距骨骨折是以局部肿胀、疼痛、皮下淤斑、不能站立行走等为主要表现的距骨部骨折。距骨骨折较少见,多由直接暴力压伤或由高处坠落间接挤压所伤,后者常合并跟骨骨折。距骨骨折预后并不十分理想,易引起不愈合或缺血性坏死,应及早诊治。既往治疗该类损伤,常常需要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手术切口大,手术时间长,并且容易损伤距骨的血供,导致骨不连或者距骨坏死。
手术前创伤骨科采用3D打印技术为患者设计精准置钉导板,术中牵引辅助复位距骨成功后,将体外导板贴敷于手术区域,精准导航下打入空心螺钉,固定确实,手术切口为2个1厘米的微创小切口,手术时间仅为10分钟,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利用3D打印导航模板微创技术治疗距骨骨折,定位精确、切口小、时间短,同时大大降低了对距骨的二次损伤,保护血运,提高了距骨愈合的几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和推广价值。
新闻推荐
...
滨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滨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