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环看似普通电子手表,却蕴含着高科技。工作人员可通过监控平台随时随地查看矫正对象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移动轨迹。社区矫正人员按时到司法所学习。智能手环的应用给基层司法工作带来了便捷和高效率。本报记者 田军 本报通讯员 赵清华 张然
自社区矫正工作全面开展以来,滨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杜店司法所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人员人,在矫人,一直保持着“零脱管、零漏管、零重新犯罪”的良好记录。
由于杜店街道地处开发区腹地,社会人口环境相对复杂,加之社区矫正人员居住较为分散,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一直是司法建设和社会稳定工作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为此,杜店街道以建设省级规范化司法所为契机,积极探索引入“互联网+社区矫正”管理模式,在全市率先使用智能化矫正定位手环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扶。
定位手环虽然从外观看起来像普通电子手表,但里面的科技含量却着实不低。手环采用GPS信号进行数据传输,与司法所社区矫正平台系统进行数据对接与传输,可实时将社区矫正人员的位置信息及状态信息上传到监控平台。在监控终端上,除了可以使用电脑监控以外,还可以在手机上配套安装专门APP进行监控,工作人员随时随地就可以查看矫正对象的实时位置信息和移动轨迹,真正实现了全天候、无缝隙监管。在安全性方面,智能手环除自备防水防爆等功能外,还配备了专用智能锁,一旦佩戴到手上就无法自行拆除,万一出现强拆或是越界、低电量等情况,手环将第一时间向监控终端报警。这样一来,就仿佛给每个矫正人员戴上了一副科技感十足的“电子手铐”,真正全面实现可管可控。
“在社区矫正人员监管方面,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采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定期签到、电话联系和上门走访,不仅工作开展不方便,管理运行成本高,而且效果不够理想。”杜店司法所所长付建军说,“但现在,通过配备使用智能手环,我们司法所的工作人员只要手里有手机、桌上有电脑,就可以随时掌握社区矫正人员的基本情况,不但不影响他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还能第一时间联系、第一时间管理。智能化、数字化设备的引进和使用,让原先的老大难问题不再难办,真正给我们基层司法工作带来了便捷和高效率。”
新闻推荐
高新区施行低保扶贫“两线合一”两者均达到4000元/年,低保补助率达66%
本报高新区讯(通讯员初宝瑞报道)今年以来,为进一步推进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切实发挥农村低保政策在脱贫攻坚中的政策兜底作用,实现“无劳动能力者全兜底”的目标,滨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