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长林老人在训练斗鸡
井长林和老伴儿没事的时候也会在自家门前玩玩斗鸡
痴爱斗鸡 将家变成养鸡场
在亳州斗鸡圈内,年近八旬的井长林老人被尊称为“斗鸡大师”,他在60余年的斗鸡生涯里,走遍了大江南北的斗鸡赛场,他在将亳州斗鸡这种民俗文化得以传承的同时,也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井长林家住市区涡北还原小区,老人家门前围着一个小栅栏,里面全是他养的斗鸡。阳台上,甚至是客厅里,都成了他养鸡的场所。
老人家里养了20多只鸡,他说,酷爱斗鸡的人,家里至少要养十几只,有的人养上百上千只,都不足为奇。“我现在年龄大了,照顾不了那么多,就养这20多只玩玩。”井长林笑着说。
井长林今年79岁,已养了60多年的斗鸡,老人说,斗鸡几乎成了他的一项事业,从祖父到父亲再到他,这项民俗文化已传承了三代。
“我从十几岁就开始跟着父亲养斗鸡,后来还拜了两位老师,学到了不少东西。”井长林说。
坚持养鸡 困难时期未放弃
在老人家的客厅里,记者看到很多谷物,还有一些切好的黄鳝段。井长林的老伴石祥兰说,这都是井长林为这些斗鸡准备的鸡粮。
“从我们结婚一直到现在,这鸡吃得永远都比他吃得好。”石祥兰抱怨说,井长林是个爱鸡如命的人,六零年时,他们自己都吃不饱,井长林却还坚持养斗鸡。
“吃饭的时候他自己喝汤,稠的都喂鸡。”石祥兰说,一开始也很懊恼老伴儿这种疯狂,但“谁让他好这口,管又管不了,也就依着他了”。现在,在老伴儿的影响下,她也喜欢上了这些斗鸡。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井长林这些斗鸡的生活水平也得到了大大提升,从过去只吃些谷物,到现在又增加了鸡蛋、黄鳝等营养物质。
训鸡遛鸡 老人练就好身板
每天早上5点,井长林就要起床训练这些斗鸡。老人说,玩斗鸡必须懂得训鸡,战场的那些英勇神武的斗鸡可不全都是天生的。
“鸡的大小、体重、年龄不同,对它们的训练方式也不同。”老人一边说,一边演示给记者看。
“这是‘过桥\’,用两只手左右推鸡的身体,这样是为了活动鸡的关节;这叫‘打偏脸\’,是为了训练鸡的眼神,这样它战斗的时候可以及时躲闪对方的攻击;这是‘把嘴\’,用手抓它的嘴,是为了让它的嘴有劲……”井长林共演示了13个训鸡的基本动作。他说,这些动作有的是师傅教的,有的是在训练斗鸡时,自己琢磨出来的。一只斗鸡在参加战斗之前,要进行一个多月的训练,每个动作每天都要练习百次左右。
“每天训练它们,斗鸡、遛鸡,我自己的身体也得到了锻炼,现在我除了耳朵有点背外,身体好着呢!心情也好!”井长林说。
传授绝学 期望文化得传承
因为坚持和痴爱,井长林和他的斗鸡也走遍了全国各地,获得了不少奖项,因此井长林在斗鸡界也获得了一些知名度,吸引了不少斗鸡爱好者前来拜师学艺。如今井长林有20多名徒弟遍布全国各地。
“斗鸡是咱们亳州一种重要的民俗文化,但现在亳州的斗鸡远不如其他省市热闹了。”井长林说。
井长林的儿女对斗鸡并不感兴趣,但老人希望这项民俗文化能够继续传承下去,希望能有更多的人关注斗鸡、喜欢斗鸡,所以他说,他将把自己的绝学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自己的徒弟,让更多人的了解亳州斗鸡文化,关注、关爱亳州文化。
记者 曾莹莹
新闻推荐
本报讯 截至12月16日,亳州市10家非财政拨款市直单位率先足额或超额完成2013年度 《人民日报》、《求是》、《安徽日报》、《亳州晚报》、《光明日报》、《经济...
亳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亳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