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俊亨(右)查看蔬菜长势深秋,走在王场镇中心社区8组的田坎上,一簇簇的新绿映入眼帘。
今天,记者要去拜访的人物是远近有名“番茄大王”——“陈大爷”。
“陈大爷”名叫陈俊亨,王场镇中心社区8组村民,中心社区俊亨蔬菜合作社和俊亨土地合作社的负责人。陈俊亨年龄不算大,今年57,因为刚刚给自己种的番茄注册了“陈大爷”商标,喊他陈大爷的人就越来越多了。
从小包工头到“菜农”
走进俊亨蔬菜合作社的办公室,陈俊亨正在笔记本上画着什么。我和同行的王场镇镇干部倪志军看了半天也没看出名堂来。“陈大爷”得意地说,明年估计雨水多,他正在研究番茄大棚的种植密度和套种数量呢!
与一般农民不太一样的是,陈俊亨的办公室摆放了一套功夫茶具,他一边研究种植计划,一边品着茶,看起来实在悠闲。他说,现在农闲,请的工人也就施施肥,不怎么忙了。但是他看上去不忙,实际上还是在学习充电,盘算下一年的计划。闲暇了,让女儿开上车,拉上他去周边走走看看,考察他人蔬菜的种植情况,应对来年的市场变化。
看来,这个“菜农”有点不简单。
去年还只租赁了五六十亩土地的陈俊亨,今年一下子就发展到317亩。不仅“吃掉”了本村的全部土地,不少邻村的农户也将土地租给了陈俊亨。今年,他每亩土地的收入达9300元。
陈俊亨种植蔬菜的时间不长。6年前,他还是一个小包工头,却没挣到什么钱,决定洗手不干时都还欠着银行5000元贷款。2005年,陈俊亨决定回家种大田蘑菇,没想到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收完一季蘑菇后的土地要轮种,眼看每亩地投入1000多元的有机肥白白丢弃,陈俊亨觉得很可惜,他灵机一动:在这么肥的地里继续种蔬菜多好啊。于是,陈俊亨在蘑菇地里种下番茄、苦瓜。年底一算账,一亩地近万元的收入,比打工强多了!
就这样,陈俊亨开始了他的菜农生涯。
陈俊亨头脑灵活,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一个相信科学的人”,为了种好蔬菜,他专门订了《中国蔬菜》等杂志,购买了蔬菜种植的光碟,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他渐渐成了个“蔬菜精”。
“陈大爷”变番茄王
因为前些年在外面跑业务,陈俊亨的朋友不少,听说他在家种蔬菜,纷纷帮他介绍收购商上门收购。这样,陈俊亨足不出户,菜还在地里就卖光了。一个叫张超的收购商是专卖番茄的,他来了中心社区几趟后,对陈俊亨说,老陈,你的番茄论个头、论颜色,论口感,没一样输给“刘三姐”,你应该有个自己的商标。张老板还开玩笑说:“这样,你的番茄附加值就高了,以后只有二环路里头住的人才吃得起哦……”
陈俊亨一听,还真动了心思,他想,这个“刘三姐”是个外省牌子,在成都都卖那么好,自己的番茄不输刘三姐,还占着一个新鲜,为什么不注册一个商标,跟别人竞争呢?就这样,陈俊亨注册了“陈大爷”番茄等系列蔬菜的商标。
作为陈俊亨蔬菜合作社的拳头产品,番茄为他赢得了口碑。说起番茄,陈俊亨的话匣子也就打开了:“今年,我的番茄由于错开了西昌番茄和成都周边番茄的上市时间,每斤卖一元到一元五,亩产一万五到一万八千斤,除开成本,一亩一季番茄纯赚六千元!”市面上的番茄卖不到一元一斤,陈俊亨的番茄在地里就要卖出一元二的均价,番茄大王的名声越传越远。
记者在陈俊亨家的院子看到,番茄还在育苗,几个收购商就已经把上千个货箱码在他家预订明年的货了。月薪3000元的女儿回家种田了陈俊亨最感欣慰的是,他的蔬菜种植规模扩大以后,在城里打工的女儿决定放弃月薪3000元的工作,回家跟父亲一起种菜。
陈俊亨对女儿的决定很满意,为此,他特意奖励女儿一辆红色的现代汽车。“到了收番茄的季节,每天都有两三万元钱给她数。女儿切身感受到在家种菜比打工强。”他希望通过女儿的示范作用,能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农业的重要性,能够回到农村创业。
陈俊亨一年种植番茄、豇豆、四季豆、榨菜4茬,平均每亩年产值2万多元,纯利润也有1万多元。此外,陈俊亨还有20亩地的塑料大棚蘑菇基地,采用双孢菇和苦瓜间种的方式,每亩年纯利润高达1.2—1.3万元。陈俊亨的菜地平均每亩要雇请1位本社村民来管理,常年在他的合作社务农的农民工接近70人,基本上是50岁以上的农村妇女。一年算下来,合作社支付人工费就达20多万元,对带动本社村民脱贫致富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边听“陈大爷”侃种菜经,一边在想陈俊亨挂在口头的一句话“这样经营土地,怎么会没有效益呢!”
新闻推荐
●本刊特约评论员冯龙庆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一次提出将崇州打造成为“现代产业新兴城市、生态田园宜人城市、西蜀文化特色城市”,这个奋斗目标勾画了未来崇州的发展蓝图。无论是“现...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