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闲聊蜀州祖源记忆之请耙杷神

来源:今日崇州 2012-01-20 15:36   https://www.yybnet.net/

●施权新 

在川西金马河西岸,以今崇州为核心的古江原地域,20世纪50年代以前,流行一种似祭祀而非祭祀;似舞蹈而非舞蹈的民俗活动——请耙杷神。 

入夜,人们将各处坟垣封土上插的纸钱,百姓所谓的坟飘子收集在一起,用作篝火的燃料,人们围着篝火形成半圆,向一位手擎捞草耙(俗称耙杷)瞑目站在火堆前(大邑一带是坐板凳上)的人顶礼膜拜,边拜边口中念念有词或调声夭夭的唱:“耙杷神,耙杷神,正月请你正月灵……二月请你二月灵……”每月后边即兴唱生活內容或人情世故,各地小有区别,一直唱完12个月又从头再来。到一定时候,那位手执草耙的人突然被请出“神”来了,举起竹杆做的耙杷向围观的人们打去,围观者仓皇四散逃奔,或跟在“耙杷神”后面追逐逃奔的人们,人们哈哈大笑、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什么姿态都有,一玩就是半夜…… 

请耙杷神每年过正月初五,俗称破五以后随时都可举行,逢节庆、祭祀、庄稼收割以后举行较多。 

这种活动江原人乐而不疲,却没有人说得出它的来龙去脉,只知道它是一代代传下来的。它有什么意义?有怎样的文化内涵?起始于什么年代?有什么样的历史背景? 

古江原地域在春秋战国时期住着羌人的一支——笮人,是笮人活动的主要地区之一。秦占领巴蜀以后,对笮人加强压迫,原住民迁徙的迁徙,被秦人同化的同化,但他们的历史文化不可能从此消失殆尽,何況迁徙的笮人还和古江原保持着紧密联系,如源于笮人的彝族和嘉绒藏族;退入高山密林演变为白苟羌的族群在隋唐至宋一度还十分强盛。他们通过不同方式、不同途径进入成都平原,到江原就更方便了。因此,他们的文化必然会在这个地域有所孑存,请“耙杷神”就和笮人的历史文化有较大的关系。 

白苟羌的传说中有一个羌戈大战的史诗故事,说他们的首领阿巴白苟率领族人南迁,与出于冉駹族的戈基人发生激烈的战争,勇猛的白苟人在白石神的帮助下,打败戈基人,占领了龙门山中、南段及南北山麓的大部份地方,也就是当代史学工作者称之为“笮域”的地方。被秦压迫回龙门山里的笮人,也即后来的白苟羌人,至今还保存着的舞蹈《萨朗姐》、《克西格拉》,经研究是他们代代相传的祖源记忆。 

《萨朗姐》是每逢节日、聚会、庆典、婚嫁都要跳的,甚至不论时间,男女老少在场院或室内围成弧形,中间烧一火堆,人们欢快地围火而舞,边舞边唸唱一些生活内容,内容有相对固定的,也有即兴创作的,直到尽兴而散。这种舞蹈有很强的原始性,原始舞蹈起源于劳动,同时派生祭祀等原始宗教。 

《克西格拉》据说是下葬死者时的舞蹈,是纪念阿巴白苟的,阿巴白苟是《汉书》上有记载的羌族首领。舞蹈为男子集体舞,一队人在领舞者的引导下围着一口烧着火的大锅,边跳边唱,鱼贯而行。锅旁支一只竹筛子,点一盞油灯。领舞者手举一根竹棍或木棍。据说古时阿巴白苟(或称别焉支)就是带领族人用棍子打败戈基人的。而筛子象征勇敢的笮人的无数双眼睛大睁着,能吓退妖魔。《克西格拉》带有葬舞的性质,实际是对本民族历史的记录和对他们民族英雄的纪念。 

再来看请耙杷神。 

用坟垣上祭祀用的纸钱火化做篝火,也是对祖先的记忆。耙杷其实便是竹棍的一端开齿,江原人的主要劳动工具之一,每家都有,用作道具时十分方便。“耙杷神”扮演的角色,应该就是那位带领人们打退戈基人的英雄,否则,人们怎会对他虔诚礼拜、求他显灵(所谓请出神)也证明他是他们的保护神,是值得他们尊敬和信赖的领袖。请耙杷神明显有两个部份,前半部围着火堆讴歌,后半部围聚的人忽然变成被追打的人和追随的人两部份,而打人者是被崇拜的英雄。这里,参加活动的群众一部份转变身份,由阿巴白苟的子孙变成了将被打败的妖魔——戈基人,这后半部和《克西格拉》也十分相似,在《克西格拉》中戈基人是不出现的,而在请耙杷神中由一部份人“扮演”了。至于那只筛子,在古江原的葬俗中也必不可少,至今崇州农村人死下葬后,要在堂屋里用竹棍顶一只筛子,据说可以避邪,这不是羌人说的筛子眼能吓退妖魔吗? 

请耙杷神具体起源于什么时候,准确的时间已无从查考。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决不会是近现代的建构。 

秦征服巴蜀以后,成都西部及古江原境內的笮人不可能全部迁走,在秦一边派张若领兵镇压;一边派李冰治水怀柔,有一部分或者大部份留了下来,接受中原的文化,逐渐融入而被同化。到唐代中晚期,在吐蕃的压迫下,青城、苟万、西岭一带的白苟羌也有很大一部分下至邛、蜀二州,慢慢同化为汉人,而成为二州的先民之一。这些同化的原羌人对自己祖先的祭祀、悼念活动;对自己本民族的习俗必然是有传承的。尽管秦汉以后历代都有分别从全国各地来的移民,如唐代的商贾、官员留居,宋代的中原人避乱迁徙,元朝的屯田户入蜀,康熙时的湖广填四川等等,但他们在当时与原住民相比只是少数,原住民的习俗力量仍是主流,移民们不得不入乡随俗,全部或局部接受原住民的习惯、信仰,因此,笮人的祖源记忆也就这样传下来了。 

祖源记忆可能是血缘上的,更多是地缘上的。《克西格拉》主要是血缘上的,而《萨朗姐》则主要是地缘上的。血缘上的也包含地缘关係,这就是这两种舞蹈同时流行在川西白苟羌人中的原因。而从这两种舞蹈演变来的“请耙杷神”为什么仅仅流行在地处“笮域”的古江原也就不难理解了。 

对祖源的记忆作为一种活动,在长期的流传中,难免不渗进各个历史阶段构建的某些成分,有的甚至可能是虚构的成分,请耙杷神中的使用和焚烧坟垣上的纸钱,既沿袭《克西格拉》中葬礼的成分,也有秦汉以后产生的灵魂不死、视死如生的汉族观念。而耙杷神已把阿巴白苟笮人的具体英雄神化了,这也是历史在民间传承中经常出现的。因此,我们可以答出这样的结论,请耙杷神是白苟羌舞蹈《萨朗姐》和《克西格拉》的结合,虽然在长期流传中渗入一些其它文化元素,仍属于古江原的记忆之一。

新闻推荐

集结“5·11”水陆空全动员

空中、水上配合抢救“受灾”人员甘润摄民兵运送救援物资刘朝伟摄急救受灾群众刘朝伟摄师生应急疏散逃生刘朝伟摄危化品爆炸处置刘朝伟摄开辟水上通道刘朝伟摄经过几个月的封闭施...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闲聊蜀州祖源记忆之请耙杷神)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