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特约评论员冯龙庆
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第一次提出将崇州打造成为“现代产业新兴城市、生态田园宜人城市、西蜀文化特色城市”,这个奋斗目标勾画了未来崇州的发展蓝图。
无论是“现代产业新兴城市”,还是“西蜀文化特色城市”,崇州城市发展蓝图的落脚点是“生态田园宜人城市”,换言之,即“宜人崇州”。它包括了崇州城市的业态、生态、文态和形态。
构成城市的有道路、建筑、边界、区域、节点、地标等有形元素和文化、艺术、历史、信仰、道德、法律、风俗等无形元素。无论是有形元素,还是无形元素,它们都只能是城市的客体。而城市的核心是人,终极目标也是人。人,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主体。一座“宜人”的城市,就是一座让市民大众有归宿感的城市。崇州城市发展的最佳定位就是“宜人”。
真正伟大的城市,都是宜人的城市;真正现代化的城市,也都是宜人的城市。无论是塞纳河畔浪漫到骨头的巴黎,还是现代建筑耸入云天的纽约,抑或是花园城市的新加坡、风景如画的日内瓦……它们宜业、宜商、宜居、宜学,但归根结底都是“宜人”之城。业态生态文态形态、宜业宜商宜居宜学,归根到底是要“宜人”。
业态崇州,就是要有坚实的现代产业支撑,搭建起崇州现代产业新兴城市的骨架。没有坚实的现代产业支撑,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就会成为无源之水。作为成都市域经济最大腹地“第三圈层”之一的崇州,开阔的空间格局和宽裕的环境容量,将为现代产业优化配置提供大好舞台。立足崇州实际,着眼“全域成都”,以“产城融合”的现代视角,规划支柱产业发展,夯实三大产业基础,加快发展消费类电子等先进制造业,抓好现代服务业,抓好都市型现代农业,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尽快形成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并存的产业发展态势,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实现“产业倍增”,为崇州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生态崇州,就是有效利用生态环境资源,融合田园风光与现代建筑进行城市设计,建立起高效、和谐、健康、可持续的新的生产生活方式的人居环境。生态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江河环流,风光宜人,四山一水五分田、山水田林抱城间是崇州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是生态崇州的重要基础。依托山形、水势、林盘来巧妙布设崇州宜人城市格局,利用生态田园作为构建“1315”重点区域、人性化城市空间结构的自然屏障,让田园风光和现代建筑在崇州这片土地上和谐共处、完美融合。高度重视生态本底培育,道法自然、贴近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崇州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赢得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和竞争优势。
文态崇州,就是要传承好西蜀文化这一崇州独特文化瑰宝,展现崇州城市的文化特色。文化,是一个城市活的灵魂。崇州作为古蜀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是四川省首批命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悠久的历史文化形成了崇州多彩的人文景观,罨画池、州文庙、陆游祠、光严禅院为川西不可多得的历史文化胜迹,这是崇州(下转P2)
(上接P1)城市发展的宝贵资源,也是展现崇州城市文化特色的最好名片。围绕成都建设“文化之都”这一宏伟目标,加快西蜀文化的传承、挖掘和繁荣,提升西蜀文化繁荣发展的创新力,让崇州的历史和记忆以实体形式呈现出来,让人们置身崇州,就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文化气息。
形态崇州,就是为安居乐业提供最大便利,着力构建起现代化的城市形态。城市形态是一种复杂的经济文化现象和社会过程,是城市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表征,是人类社会、经济和自然三方面构成的复杂空间系统。城市形态无论怎么现代化,归根到底是要宜人,是要为人的安居乐业提供最大便利。崇州的城市形态,包括现代化的城市空间形态、现代化的城市设施形态、合理的城市功能分区、和谐的居民生产生活空间结构,以及现代化的城市建筑形态,水面、湿地、林盘和建筑要疏密有序、错落有致、雅俗共赏,让市民足不出城就有置身田园、回归自然的亲切感。
建设生态田园宜人城市,是一场历史性的伟大实践,我们要有超前的眼光,并广泛借鉴国内外“宜人”城市发展与规划建设的先进理念,结合崇州实际创造性地予以运用,生态田园宜人城市的美好蓝图才能变为现实。
新闻推荐
本刊讯日前,著名作家赵丽宏来崇采风,在市文联负责人陪同下参观罨画池公园,实地考察陆游在崇州的生活遗迹,为计划进行的文学作品积累创作元素。赵丽宏是我国著名散文家、诗人,现为中国作家协...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