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70处——这是今年以来,全省地质灾害的发生数量,是去年同期的2.8倍。地灾频发、多发的态势,在今年汛期日益凸显。
与往年不同,今年到目前为止,川东、川南、川西南等地的地质灾害多发高发,地震灾区相对较“稳”。但在7月24日记者采访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看来,“无论是地震灾区还是非地震灾区,都要始终绷紧地质灾害防治的这根弦。”
非地震灾区的监测预警同样重要
“区域性强降雨的范围广,是今年地灾多发的主诱因。”省地矿局成都水文队总工程师钱江澎说,客观来看,今年到目前,地震灾区还未出现大范围的区域性超一般频率的强降雨,“川东、川南和川中盆地地区降雨则偏多。”
持续的强降雨诱发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普遍发生。7月20日至23日期间,全省就发生了131处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川南和川西地区。
“地质灾害的发生与降雨有着密切关系,但绝对不是一个上升或下降的直线关系,而是一个波动的周期变化的关系。”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工程师、省地质灾害研究会秘书长葛文彬提醒,要关注上述区域的降雨对地质灾害带来的影响,更要从多年的发生趋势上来研究分析新情况。
“事实上,川东、川南等地以往年份也是发生地质灾害的,只是震后这几年灾区地灾的体量和规模都比较大,表现得更突出。”钱江澎介绍说。
“非地震灾区的监测预警同样重要,”中科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研究员乔建平说,川中丘陵地区以往并不是重点区域,但现在需要重新认识这些区域的地灾发生规律和发生类型。
地震灾区仍需保持严密监测和预防
“从表面上看,地震灾区到目前还没有出现地灾群发多发的态势,但一点也不能放松警惕,”乔建平说,如汶川所在的岷江干旱河谷地带,震前本来就是地灾的易发区,震后地质环境更加脆弱。
乔建平说,地震灾区的震后五年内都是地灾的高发和易发时段,“所以灾区还是要保持高度警觉,做好监测预防。”
今年以来,乔建平等专家曾到都江堰考察过几条震后发生泥石流的沟道,他们发现沟道源头的堆积体已经在减小,泥石流冲击物开始向沟口推进,“这意味着有的泥石流沟堆积物已经有减缓的趋势。”
但钱江澎认为,灾区还有数以万计的中小型地灾隐患,仍有未识别出来的灾害体。对于已识别出来的隐患重大的灾害体,四川省已经分期分批在治理,而对中小型的却要做到主动预警避让,“这几年来成功避险的一系列案例就是我们采取主动避让预防避让的成果。”
今年汛期,四川省也在地震灾区开始运行专业监测预警体系,汶川、清平和龙池三大区域布局了大量专业监测仪器。乔建平认为,除了起到监测预警的作用以外,更要注重对这些区域地灾形成深层机理的分析和认识。
新闻推荐
7月25日,中国西部家居研发创意设计大赛组委会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这一大赛将于8月19日正式拉开帷幕。据悉,本次大赛由中国建筑材料流通协会主办,由中国西部家居产品研发中心等承办,本次活动将创...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