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杜蕾)10月9日,中国地震局科技委院士专家“四川行”活动在成都启动。中国科学院院士陈颙、马瑾、邓起东和5名防震减灾相关领域资深专家,围绕防震减灾工作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并与四川省地震科技专业人员进行交流。
陈颙院士在题为《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1年东日本大地震的几点启示》的报告中指出,山区公路隧道发挥了很好的减灾和避灾的效果。通过对汶川地震公路灾害的调查,在汶川地震中,相比路基和桥梁,隧道表现出较好的抗震性和避防灾害的能力。因此他建议,对于西部那些特别重要的少数公路,可以直接升为隧道公路,实现跨越式发展。
马瑾院士作题为 《推进地震预测的可能突破之一 ——识别亚失稳应力状态》的报告,阐述了识别亚失稳应力状态的研究意义与思路,提出了在室内进行地震预报实验场,是地震预测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方法。
邓起东院士作题为《一次新的全球性大地震活动高潮》的报告。他认为,我们正在经历一场自2001年起的全球性大地震活动高潮。“这个新活动高潮期尚未结束,对比上一个活动高潮,还可能延续5年左右,甚至更长一些时间。”邓起东说。
据了解,与会院士专家在川期间,还将就四川省地震局科技发展规划等四川省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的重点问题建言献策,并前往汶川地震灾区考察。
新闻推荐
——再论成都与“财富”有个约定□本报评论员梅松武《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绝不是偶然选择了一个中国西部城市。《财富》全球论坛主办者认为:目前,中国西部城市化进程备受关注,成都是一个非常理想...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