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成果转化打造风电民族品牌
□高华
秋高气爽的日子里,风夹杂着清凉,吹动人们心里对收获的期望。在成都高新西区,一群追风者,正在“捕风捉影”,将流动的风变成光明,让夜晚不再黑暗。
这里是成都阜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家从事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控制系统、变桨距系统、风场管理系统及风力发电传感器等设备研发和制造的高科技企业,目前是国内规模最大、应用最多、技术最领先的独立风电机组电控系统制造商之一。科技成果转化让企业尝到了甜头,并以高速发展的趋势,不断向前迈进。
科技支撑 追逐风的脚步
风能是因空气流动做功而提供给人类的一种可利用的能量。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爆发,在常规能源告急和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下,风能作为新能源的一部分开始有了长足的发展。我国风能资源丰富,陆地风力资源约5亿千瓦,海洋约15亿千瓦。“闻”风而动,阜特注册于2008年,而公司的成长和发展则与中国风电事业相伴而行。自创立伊始,公司就建立起一整套围绕产品科技创新的战略定位,将“打造风电行业民族品牌典范”作为企业发展和产业报国的目标。
早在阜特成立之前,一个10人研发小组就开始了对风电的研究。4年多来,公司一直非常重视研发投入,每年从销售收入中提取6%以上的费用用于研发,打造了一支规模80多人的技术团队,成立了技术专家委员会,建立了环境、硬件、载荷、信号、传动和通讯6个实验室。并建立项目管理制度、项目经理评定准则,项目奖励办法、培训机制,为发明创造从软硬件2个方面提供技术创新的环境。长期与清华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汕头大学、沈阳工业大学等高校合作,又借助产学研的形式,将高校研发优势与企业在市场中的运营管理优势相结合,加快了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
成果转化 事业风生水起
在科技部门高新技术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合同登记、知识产权奖励、科技进步奖、成果鉴定、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及政策的大力支持与引导下,2008年至今,阜特分别获得国家、省、市、区各级专项及优惠政策及奖励。产品从最初1.5兆瓦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到目前已成功将主控系统、变桨距系统、风场管理系统、风力发电传感器4大系列40多个项目中的近30个项目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申请了近40项专利、取得授权15项,产品成功运行在全国40多个风电场的2000多台机组上,成为国内最早实现大规模商用、运行数量最多的独立运营商。
“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的研发及应用”作为四川省科技厅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了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成功替代国外进口产品,并为客户每年节约30%直接成本和80%间接成本,为产值上千台的主机厂节约成本上亿元。2010年,该项目通过了科技成果鉴定,获得成都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是四川省科技成果转化重点推广项目、四川省战略性新兴产品,获得省级专利实施与促进专项奖。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变桨距系统,目前已升级到第三代产品,并于2011年下半年商业化生产,成为公司又一主打市场产品。
御风飞翔 实现跨越式发展
在国家风电发展大环境下,2011年我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1763万千瓦,总装机容量达到6236万千瓦,总装机容量排名居世界第一,已是名副其实的风电大国。根据日前发布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到 “十二五”末,我国风电发展的目标是累计装机容量达1亿千瓦,风机电控系统将有超过100亿元的市场规模。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实施,带动了阜特变桨距系统的产业化。在相关政府部门的大力协助和支持下,通过参加国内外知名的行业协会、风能展会以及论坛,阜特努力加大国际合作力度。2011年,成功实现与国际上最领先变桨距控制方案提供商的对接,进行3兆瓦风电机组变桨距关键技术国际合作。目前,该项目已经完成样机试制,并进入到风场调试。下半年2兆瓦、2.5兆瓦及以上变桨距系统计划进入中试阶段,明年有望进入大规模产业化。
据悉,阜特又在进一步研发新的项目,力争保持企业研发的国内顶级水平,成为同行业核心技术竞争的领跑者。
新闻推荐
——纪念杜甫诞生1300周年陶武先在杜甫诞生1300周年之际,深切缅怀、纪念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不仅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倾慕承继,也是对杜甫民本精神的光大弘扬。杜甫“平生最萧瑟”。他生于官宦世...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