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唐泽文
2009年,为帮助企业攻破技术难关,成都市科协在攀成钢公司等4家企业组建 “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今年9月5日,第二批17家工作站又获授牌。截至目前,成都已有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46个,进站院士32人,教授、研究员、博士等专家212人,在成都形成一个个催化企业创新发展的 “智能”核心。
这46个“智能枢纽”,到底给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带来了怎样的帮助?
产学对接:助力技术攻坚
重点从事LED制造的四川北研实业公司,就是工作站的受益公司之一。
尽管北研在照明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但在LED封装光性能上,一直都面临技术难点。“我们有一个名为‘功率型白光LED荧光粉平面涂层关键工艺’的项目,其中的一个技术难点就是LED封装光性能要求难以达到。”该公司副总经理王书学一度为此很苦恼。
去年8月,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正式入驻该企业,围绕具体技术难题,8个月内双方互访达到20多次,共同探讨交流。最终,工作站专家、电子科技大学的饶海波教授带领的团队通过改进工艺设备条件以及精密控制电源,同时配合多次小批量试制测试,使LED封装光性能达到了要求,彻底解决了目前LED封装行业的黄斑和白光色温一致性技术难题。
“我们现在还正在和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开展‘交流LED照明用荧光粉研制项目’,目前已经取得了进展,相信不久之后将会有重大突破。”王书学兴奋地说。
据统计,截至目前,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共已开展类似科研项目80余项。
知识传递:提升人才素质
院士专家创新工作站,不仅解决了科研与市场的接轨难题,还在人才的培养上为企业“解了围”。
金星压缩机制造公司的技术人员韩鹏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能成为工作站专家、广西大学潘树林教授的“弟子”——不久前,潘教授专程带领团队到公司,为50多位设计人员开展了“网状阀阀片弹性臂计算方法学习的专题培训”,重点讲解了无摩擦网状阀阀片与缓冲片弹性臂的计算方法。
这次培训让韩鹏感觉受益匪浅。“主要是学到了很多新的经验公式。好的公式更先进,计算更准确。”这次培训结束后,公司的设计人员将新的数据导入模拟系统进行试验,发现新设计出的气阀性能较原来的有较大提升,仅耗占压缩机轴功率3%至7%,每台压缩机年节约电能可达30余万度,“如果这个技术正式投入使用,将有望创造上千万的经济价值。”
据悉,类似有针对性的专业知识培训正陆续展开,为成都企业奠定更坚实的人才基础。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颜婧)9月26日,在第二届中印商务论坛上,主办方发布了全国首个针对服务外包城市举行的评估活动——2012年度中国服务外包城市投资吸引力评估的最新榜单。结果显示,成都在2012年度中国服务外...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