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商报记者 范筱苑
核心提示
李安用中国的传统思维讲好了一个美国人都讲不好的美国主流故事。今天,让我们来试着解码一下他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早在1994年,李安就凭借电影《喜宴》首度入围了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那时的他还自谦英文很烂,还需要老婆提醒自己“准备穿什么”,“我记得当时很穷酸,颁奖典礼供应自助餐,我一边吃一边感觉很幸福。当时英文不好,越南导演陈英雄的《青木瓜滋味》也角逐最佳外语片,我竟把青木瓜听成“青色芭达雅(注:泰国景点)。”
之前接受采访时,李安回忆起第一次参加奥斯卡的经历并不是特别美好:“当时就感觉最新鲜,看什么都很好玩;我正在做《理智与情感》,还从英国飞来。但那次比较黯淡,不像《喜宴》时很热闹。《饮食男女》呼声还蛮高的,因为生意(指票房)很好,结果没得奖,有记者泄气地跌坐地上,我还说:‘对不起,没能得奖。\’”而聊起之后《卧虎藏龙》入围10项提名,李安也坦言:“当时最担心的就是没得奖会很没有面子。”
在凭借《卧虎藏龙》顺利拿下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后,2006年李安的《断背山》横空出世,一举拿下当年奥斯卡最佳导演奖。而在七年之后,李安则凭借《少年派》再次拿到这个奖项,几乎涉足了所有的电影类型,头顶两届奥斯卡最佳导演、两届金球最佳导演、两届柏林金熊、两届威尼斯金狮、一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等众多奖项,此时再回顾自己19年来的经历,李安也忍不住感慨说:“如果我是美国人拍美国电影,那我的路数可能就差不多,但我是中国人,必须走影展、艺术院线,所以逼着自己在艺术片方面发展,结果变成一个奇怪的综合体。”
正是因为这样奇特的融合,李安用中国的传统思维讲好了一个美国人都讲不好的美国主流故事。这样的李安远不是“腕”或者“爷”可以概括的,所以大家还是依然喊他“李安”。这个“李安”是复杂的,难以看透的,今天,让我们来试着解码一下他的脑子里装了什么。
新闻推荐
□成都徐琼2月24日,各地的元宵节活动同时进入高潮,结果却是几处欢乐几处愁:在浙江宁波,市区南塘老街的元宵节活动被临时叫停———据称由于人数过多,出于安全考虑,越剧表演、斗灯大会以及猜灯谜活动被...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