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专访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导演及编剧,他们曾数度与“老瓦”深谈文学与人生 还原瓦西里耶夫一直住莫斯科郊外,始终活得静悄悄

来源:成都商报 2013-03-13 12:29   https://www.yybnet.net/

成都商报记者 谢礼恒

核心

提示

作为一代战争文学大师,中国在2005年推出了一部电视剧版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由川籍导演毛卫宁执导。毛卫宁和该剧编剧郎云为了改编这部经典的中篇小说,曾数度与“老瓦”深谈文学与人生。昨日,成都商报记者专访他们,通过他们的讲述和亲身体会,力图呈现一位更为近切的俄罗斯现代文学巨匠—————一个始终活得静悄悄的瓦西里耶夫。

川籍导演毛卫宁讲述

“按照我的理解和想象,瓦西里耶夫和我心目中的大作家完全不一样。他那么和蔼、宽容、睿智,面对我们的采访和拍摄要求,他几乎有求必应,非常配合。他过得十分淡泊,见面时很少谈及对时局的判断和看法,他完全沉浸在个人的文学世界中。一直生活在莫斯科,一直从事着战争文学的创作,一直保持着自己的信仰。我觉得他很纯粹。”当俄罗斯文学巨匠瓦西里耶夫逝世的消息传来,曾与他有过亲密接触的川籍导演毛卫宁十分震惊。他率先在自己的新浪微博里贴出了2004年去俄罗斯拍摄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到莫斯科拜访瓦西里耶夫的合影,感伤之余,他还透露,自己将以新戏《十送红军》向这位战争文学大师致敬。这部新戏,无论从创作情怀、编剧手法还是拍摄方式上都借鉴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莫斯科郊外的寓所

毛卫宁给老爷子拍下了最后的影像

瓦西里耶夫的葬礼将在明日举行,他将与自己深爱的妻子合葬在莫斯科瓦甘科夫公墓。2005年,中国人要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拍摄成电视剧的消息,在俄罗斯引起强烈关注,瓦西里耶夫告诉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记者,虽说已经向中国人转让了电视改编权,但当时已81岁的“老瓦”却用怀疑的口吻说,“说实在的,我真不知道中国人会把它拍成什么样子。”自小说1969年诞生以来,36年中,还没有谁把它改编为电视剧。毛卫宁对成都商报记者提到,2004年冬天,他专程去莫斯科拜访瓦西里耶夫,那是个莫斯科郊外的农庄式寓所,有一个很大的院子,毛卫宁在那里给老爷子拍下了最后的影像,一些珍贵的录音最后放到了电视剧里,作为一开篇的画外音。老人低沉简练的话配上他在书房里敲打字机键盘的镜头,年代感让人垂泪。他讲述着自己的创作缘起,谈及为何将小说取名为《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时,他说:“因为当五个女战士牺牲的消息传来时,是一个安静的黎明,那里是大后方,与战争存在空间的距离,但这样的消息将这个距离撕碎了,牺牲变得那么近切。我听到了这个故事,想把它写下来,名字一早就定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的。”随后,镜头摇起,一缕烟霭在瓦西里耶夫苍老的脸庞前徐徐散去。“他81岁了,眉宇间却有着几分童真。他放下香烟,站了起来。我们发现他个子很高,身材瘦削,他离开了书桌。”毛卫宁最初拿到的剧本里,有这样的文字。不得不说,瓦西里耶夫始终活得静悄悄的,即使他的笔下已然足够惊涛骇浪、唯美悲怆。

老人对改编有要求

力求原汁原味,注重当地人风俗习惯

毛卫宁和瓦西里耶夫交流对小说的改编,他惊异地发现,这位和善的老头子对改编充满了期待,而且毫不担心修改的结果。他只是要求编剧和拍摄时要考虑到当地人的风俗习惯,力求原汁原味,别弄成了中国版。几个人一边吃着瓦西里耶夫夫妇招待的简餐,一边商量其中五个女主角的选角方向。“当天吃的是红菜汤和面包,很轻松很简单的一顿饭,但大家心里很温暖。大师在前,却没有一丝拘谨,我们聊到了之前经典的电影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电影是选择了五个‘女战士\’,而我的电视剧版本则是想找五个‘姑娘\’,从人的角度还原她们的本真生活和气息,老爷子不仅同意,他还提出了一些新的丰富故事的思路。”在毛卫宁看来,《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战争文学与战争影视进入第三个代表时期的标志性作品,在经历了“歌颂战争”“揭露战争”的路子后,“瓦西里耶夫用‘反思战争\’的思路讲述了战壕里的战争,而并非之前的统帅部或参谋部里的战争。加上主角是一群美丽可爱的姑娘,她们的战地青春越动人,对战争的控诉和反思就越深刻,战争与女人这一惯有的天然冲突,在小说和后来的影视剧中形成了奇妙的相互运动。以静制动,平静中的大波澜,让人印象深刻。”

毛卫宁作为唯一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改编为电视剧的导演是幸运的。他说瓦西里耶夫的写作和表达方式让他受益终身。其中女兵洗澡的裸露镜头被编剧和他坚持保留了下来,这也是瓦西里耶夫在创作时很看重的一点,那种纯净感在战争文学的发展中难能可贵。片子2005年在央视播出后,随后还在俄罗斯和德国播出,引起热烈反响。毛卫宁则称自己最大的遗憾就是没能在瓦西里耶夫有生之年再拍摄他的作品,本来想等《十送红军》出炉后送老爷子一套碟,“但现在看来,不单是我,包括所有喜欢经典战争文学的有苏俄情结的一代人,都失去了和他面对面的机会。”

瓦西里耶夫生于1924年,曾参加卫国战争。战争结束后,他创作了大量长篇和中篇小说,很多战争题材作品取材于他的亲身经历。他的成名作、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出版于上世纪60年代末,讲述前苏联女兵在二战中抗击纳粹德军的故事。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出版,广受好评。曾获得俄罗斯国家文学奖“荣誉和成就”特别奖等。

瓦西里耶夫自述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永远忘不了

小说中那些年轻的姐妹

我,鲍里斯·利沃维奇·瓦西里耶夫,卫国战争爆发时,我17岁零一个月就参军奔赴了前线。1956年我放下枪,拿起了笔,成了一名作家。1969年创作中篇小说《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几十年了,我永远忘不了我小说中描述的那些年轻的姐妹。她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这是实情……我们这一代人,1922年至1926年出生,每100个上前线的小伙子只有三人生还。女人,战争并没有让她们走开,有80万姐妹加入了红军,她们和男人一样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飞行员……在战火中,有40万人把她们年轻美丽的生命献给了这片神圣的土地。

和“老瓦”相处,有一种无言的力量

编剧郎云讲述

编剧郎云昨天接受成都商报记者专访时,他介绍说瓦西里耶夫的寓所是朴素的,“是国家发给他住的,寓所为独栋建筑,空气很好,后面是一大片林子。他和身处的环境一样,十分随和达观。我们给他的版权费也是不高的,他也从来不计较。和他在一块很愉悦,很轻松。好似有一种无言的力量。”郎云说。

2003年10月22日中午,在翻译的陪同下,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编剧郎云拜访瓦西里耶夫。当时的瓦西里耶夫不但瘦瘦高高,还微微有些驼背,但精神矍铄,待人十分热情,语速缓慢。当他送上特意从北京带来的“二锅头”酒时,“老瓦”十分高兴。

“老瓦”对中国有着深厚的感情,上世纪70年代曾随前苏联作家代表团出访过中国。交谈中,当郎云问“老瓦”,“您认为电影《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有什么遗憾?如果有,我在写电视剧本时可以弥补一下”时,没想到他斩钉截铁地答道,“电影拍得非常好,我没有任何遗憾。”随后,郎云一五一十地向“老瓦”详细介绍了自己的改编计划,老人听完后基本肯定,并拿出自己的几本小说,“希望这几本书能对你有所帮助,里面的情节如果用得着,尽管拿去用。”郎云提到老爷子给他说过一段让他现在都铭记的话,“他说要让女人远离战争,因为我们的下一代是由她们来生产和抚育,保护她们,就是保护我们自己,保护我们的家庭,保护我们生命和血脉的延续。他用这样的一种方式,以一种全新的角度阐释了战争中的人性和生命的光辉,现在读来,也是栩栩如生、感人肺腑。也难怪他的这部作品感染并影响了一代中国人,也影响了一代中国作家的战争题材写作。它表现了俄罗斯战争文学中一个重要特征:对于个体生命的关怀。”

有意思的是,为了将剧本中一场重要的戏写得贴近真实,符合俄罗斯民情风俗,郎云还向“老瓦”讨教:当俄罗斯男人遇到老婆红杏出墙时该作何处理?瓦西里耶夫认真地表示说,他一定会痛打老婆,而不会去找情敌算账。

新闻推荐

减刑假释过多过滥缘于执行环节失守

□成都李迎春日前披露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强调要“规范减刑、假释工作”。一些人大代表指出,目前过多过滥的减刑、假释已引发社会的质疑和不满,成为司法不公与腐败的一个“黑洞”。有代表举例说...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 专访电视剧《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导演及编剧,他们曾数度与“老瓦”深谈文学与人生 还原瓦西里耶夫一直住莫斯科郊外,始终活得静悄悄)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