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成栋/文 田为/图
创业遇挫“海归”回归传统行业
在成都洗面桥东一街和小天西街的交叉口,有一家名叫“元气鲜汁手工包”的包子铺。它的店主是四位有留学背景的人和一位曾在成都读书的上海人,其中两位是经济学博士。他们的年纪,平均不到27岁。当学历的光环逐渐褪去,他们在经历现实的坎坷之后,选择了放下身段,回归传统,用新的理念和态度去面对生活,创造财富。
身材小巧的卢怀抒是合伙人之一。2011年,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本科毕业的她在美国工作了一年后回到成都,和留学生时代的同学、来自台湾地区的谢诗瑜在成都高新区开了一家科技公司,“做一款手机APP,类似于大众点评这样的产品,我们预计它会很火,市场前景会很不错。”
与想象的一样,产品用户量不断攀升,但是迟迟没有资金和广告注入,产品陷入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
在卢怀抒的视野里,上海有家连锁包子铺在市区发展了一千多家门店。去年8月,发展并不顺利的卢怀抒打定主意,想用做互联网产业的方式改做传统产业。在此之前,她连包子馅都没调制过,“包子更没动手包过”。
在寻找合作伙伴的时候,她们遇到了五位合伙人中唯一没有留学背景的卫涛。这个上海男孩于2010年从西南交大经济学专业毕业,去年从上海一家外企辞职。他通过大学同学、也是卢怀抒的高中同学、两位经济学在读博士蔡郑宇、黄柳蓉,认识了当时正在考虑做包子铺的卢怀抒和谢诗瑜。
三个处于事业低谷的年轻人,两个正在读博的“海归”,他们相互商量后,决定正式合伙,用做新兴产业的方式去做传统产业。
分工合作 目标是做包子连锁店
在几次争论之后,五个人明确了分工,学过经济的卫涛负责店铺账务管理;谢诗瑜负责店面设计和其他事物;卢怀抒负责收银和采购货物;在美国读博的蔡郑宇、黄柳蓉负责店铺微博的运行,“他们俩也是学经济的,做不好营销没道理。”
去年10月31日,元气鲜汁手工包正式开业。“包子就是产品,好产品需要客户自己体验。”3月11日,卫涛站在店门口,身旁是一个柜台,上面摆满了食糖和吸管,“你看,我们的豆浆没有直接放糖,而是让顾客自己加糖,这就是客户体验。”
就在一个小时前,五位合伙人开了一次越洋视频会议,议题是招聘事宜和下一步的发展方向。记者注意到,从这里卖出的包子都要经过烤箱加热,才会送到顾客手中,“顾客也不容易,不能吃凉的包子。”卫涛说。
店面设计、店铺LOGO都出自谢诗瑜之手。“你看这个塑料袋就是她的主意。”卢怀抒指着挂在店门口的塑料袋说,“她建议,袋子要分大小,小的能装三个左右,大的能装四个。这样顾客觉得你很贴心,我们的成本也能降下来。”
来自谢诗瑜的创意,还有用有开关盖的杯子装豆浆,“不用吸管,直接喝起来不会烫嘴。”卫涛作为店里的会计,对包子铺的经营状况了如指掌,过去半个月每天能卖40笼包子,平均一笼25个包子,一天能卖出去1000个包子,按一个赚6角钱算,一天盈利差不多600元。“这些不重要,先开始慢慢培养顾客,扩大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做连锁店。”卢怀抒说,“先不着急,慢慢来。那俩经济学博士都表态了,回国了立即归队,那时候我们的阵容就更豪华了。”
新闻推荐
从不做加盟的中华老字号“韩包子”,最近电话响个不停,“咨询加盟的电话都打爆了”。成都韩包子有限公司董事唐炜坦言,这都是托了庆丰包子铺的福。其实,火起来的不只是“韩包子”。在成都,不管是高端餐...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