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粮液之传承:美酒的谐调程度
□武萱 文/图
在中国的白酒行业里,说到真正的诸般味道谐调,可能大家都会想到五粮液。中国白酒行业勾调技术的酝酿、成熟和发展,直到今天炉火纯青的水平,每一步都离不开五粮液人的努力。
五粮液的勾调中心隐藏在厂区中间,在这里勾调大师们用舌尖、用滴管、用各种仪器安静地工作着。按照中国白酒行业的认知,五粮液是中国最早在行业内进行勾调的企业之一,从民国开始,五粮液就开始了简单的勾调技术,经过了中国酿酒大师范玉平的发展和完善,五粮液书写了自己酿酒技术的新篇章。
范玉平不是天生的勾调大师,他是五粮液成立后最早的员工之一。当时五粮液酒厂还是前店后厂的格局,买酒的人们有时候会说,这坛酒不如上坛酒好,每次买的都不一样。范玉平爱动脑筋,他发现把不同的酒调兑到一起,酒的风味就发生了奇妙的变化。这就成为了最早的勾兑酒。
范玉平发现各坛酒的微妙区别,有些带有泥味,有些带有香味,有些含醛量高,带有异味。他带着一些酒样,找到远在成都的研究机构,发现是酒体中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不同,那些细微的差别,造成了酒与酒的不同;还有些微量物质,比如醛类,闻起来不好闻,也不是主体香,但是缺了一点,整个酒就不舒爽。
因为不同分层出来的酒风味不同,有的爽利,有的醇厚,有的香浓,这种细微的差别让范玉平的工作充满了挑战,如何让这些好的风格显现在五粮液的整体风格中,并且让风格长期稳定下来,这不仅仅是互相勾酒的问题,还是让各种充满微量元素的酒充分按照比例融合,最后能展现出来的,是一个长期稳定的,能够体现五粮液整体优势风格的酒样。
到了20世纪60年代,范玉平正式开始了勾酒的系列实验。因为从一开始就不局限于感官研究,还有大量的科学数据做分析,所以五粮液的整个勾调工作,从开端就非常细致,将所出产的不同车间、不同批次、不同窖池的酒都做了统计,甚至相同的窖池,也对分层取出来的酒做了标记。
这就是中国白酒勾调技术的起源,不是普通人想象中勾兑香精、拿劣质酒冒充好酒的勾兑——而是拿原浆勾兑原浆,各种风格有细微差别的原浆最后变成纯粹的五粮液。
中国白酒自从勾调技术发明后,酒的个性和风味更加突出了。尤其是名酒,要一口即能分辨出来每种酒的独到之处,不能与别的酒混同。五粮液需要保证自己的独特风格,并且符合审评时的“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的独特风格,必须在保证稳定和平衡上进行勾调。上世纪70年代,五粮液在这方面就已经很突出,并且成为了拥有这种独特技术的代表性企业。
虽然勾调是后期工作,但是做得精细,也会影响前期。就拿最珍贵的调味酒生产来说,开始生产出来的好酒都可以做调味酒,现在不一样,调味酒有了细致的区分,有单一味道的调味酒,也有复合味道的调味酒,专门的窖池生产出来的不同层、不同时间的调味酒,还有区别,要分开摘酒,分开储存。
但是正因为有这种严格的调味酒生产管理,才有复杂的多层次的调味酒,保证了五粮液1963年获得全国名酒时专家评语中所表达的风味特征没有变化,只是更加细腻。五粮液的国家级评酒大师们还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运用微机、色谱仪进行分析,能够测出精细到十万分之一的微量元素的变化,但是也不放弃感官体验,两者结合,才使这种名酒质量有了保证。
五粮液拥有大批量的陈年老酒资源,陈年的特等酒是珍稀资源,可是并不是滴几滴进去就能提高普通酒的品质。五粮液人的观念是,保证风格最重要,陈年老酒,放多放少,都要突出五粮液的整体风格。严格地说,他们是一群现代大工业中的精细手工生产者,正是因为他们这种精细度,保证了五粮液能够有代际传承。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赵若言曾小清)“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这一点,香港深有体会!”3月12日,川港城镇化及房地产业合作交流会在成都举行,30多名川港相关领域专家和企业代表为四川省城镇化建设出谋划策,共...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