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
提示
更多自主招生高校的革新,都在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积弊。这是一种趋势,和夺刀少年今天所获殊荣一样,将成为助推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积极力量。虽然它们可能面临新的质疑,但改革本身就是在质疑中不断进步。
□ 成都商报评论员 曾茜
名噪全国的江西“夺刀少年”柳艳兵、易政勇无疑是“特殊”的:无须再等一年,教育部便在身体康复后为他们组织了单独高考;无须成绩敲门,包括清华大学、澳门大学在内的多所国内知名高校纷纷表示录取意愿,由得他们自由选择;甚至,无须接受大学教育,他们就有机会由国家民政部紧急救援促进中心公派赴美参加直升机飞行员培训。上述种种待遇,在历届高考生中可谓独一无二,而他们在高校录取中所获得的“主动权”,也堪称前所未有。
可“夺刀少年”的特殊待遇真的应该具有“唯一性”吗?5月31日他们在中巴车上勇夺歹徒凶器的际遇固然无可复制,但种种特殊嘉奖所针对的“见义勇为”品格,却一定在更多人身上存在。故事不同,但精神价值相等,不能因为媒体关注的多少和社会传播的远近,就可本质地分出高下。所以,“夺刀少年”代表的绝非一个人,而是一类人。那么,高考改革孜孜以求“公平”的第一步就在于:如何在特殊群体中实现待遇平等?
高考制度一直以“加分”的方式惠及高考中的特殊群体,他们可能彰显着见义勇为的社会正气,也可能是专属于各领域的特殊人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加分选录,最终也是为打破高考单一分数论的僵化和不足,初衷良好,无奈却因存在暗厢操作现象,使得“公平”蒙尘。今年,辽宁省因部分家长质疑2014年高考体优生加分问题决定进行资格复核,结果有270名考生主动放弃加分资格,这即证明了不公平的现实存在,当然,也证明只要有足够的监督和管理,这类不公平可以从技术上杜绝。此次,教育部为夺刀少年网开一面的“补考”,可视为国家教育层面对高考制度的灵活松绑,但要回应社会关于“公平”的担忧,就要使这样的灵活不停留在仅此一例,而要惠及更多特殊人群。
此外,“夺刀少年”的殊荣,还应为高考制度打破过于僵硬的录取模式作出有益尝试,使更多高考生在与学校的双向选择中掌握更多主动权。能接收到多所高校的录取橄榄枝,并自由地在多所高校中选择心仪去处,这种在国内高考录取中少有的际遇,与日益受到中国学生喜欢的国外高校录取模式十分接近。辽宁高考连续两年夺得状元的刘丁宁曾一度引发高考录取通道能否更开放自由的争论。如果为这些孩子的自主选择权开放更多通道,是否在通往梦想的道路上,他们就会少浪费一些时间,少磋砣一些青春呢?
今天,我们庆幸地看到,高考曾经的桎梏正在松动:上海交大首推高考综合评价录取,高考成绩在评价体系中仅占60%;更多自主招生高校的革新,都在试图改变“一考定终身”的积弊。这是一种趋势,和夺刀少年今天所获殊荣一样,将成为助推高考制度改革的一种积极力量。虽然它们可能面临新的质疑,但改革本身就是在质疑中不断进步,“夺刀少年”若能帮助更多考生打通高考新通道,必将善莫大焉。
新闻推荐
王东明魏宏会见德国总理默克尔 双方表示,共同推进四川与德国全方位多领域务实合作
四川日报讯(记者张宏平)7月6日上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明,省委副书记、省长魏宏,在成都会见来川考察访问的德国总理默克尔。王东明代表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对默克尔率团访问四川表示欢...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