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评
□蒋璟璟成都市交委执法部门从29日起对高校周边黑车展开整治,警方也将在开学期间配合相关执法部门,加强车站和校园周边的巡逻、布控。(相关报道详见今日本报05版)
重庆女大学生搭错车遇害、济南女大学生误上黑车被囚禁性虐……存在已久的“黑车”,近日再次被推至风口浪尖。由几起悲剧出发,舆论牵出了一系列议题。诸如出行安全与自我保护、公共交通的转换接驳,以及客运市场的混乱秩序等等。
整治黑车,并非始自今日。黑车夺命案件,只是重新唤醒了全社会对此问题的关注而已。一直以来,黑车所扮演的角色,可谓让人爱恨交织。从法律层面来说,其游离于市场规则和有效管控之外,自然当禁;而就实用角度而言,形式多样的黑车,确乎解决了不少人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难题……黑车的顽强生命力,显然基于“公共服务缺位,市场服务补位”的朴素逻辑,但其间乱象绝对不可小视。
现实语境内,很多人选择坐黑车,仅仅是因为无可奈何。当公交体系的建设,落后于中心城区的强势扩张;当粗线条的公共交通,尚未能建构精细、闭合的转换对接,便会形成某种“无车可乘”的真空地带。在此意义上,黑车的存在,既肇始于城市发展的时间差,也根源于公共资源在空间上的配置失衡——要彻底将之禁绝,终究要回到“加大供给,减少需求”的市场逻辑上来。简而言之,这需要我们在城建过程中,奉行更彻底、更先决的“交通先行”原则。
当然,整治黑车不只是个市场命题,更关乎着一部分人的安全、另一部分人的饭碗。黑车司机们,无疑具备最敏锐的市场嗅觉。然而,其彻底游离于规束之外的现状,终究会留下不小的隐患。对此一群体加以清理,自然合理合法。而与此同时,我们更期待的是,此类行动能有一个系统性的思路,能有一个恒定的执法力度,而不是总在纵容、整肃之间左右摇摆。很多时候,灰色市场的莫名繁荣,还是源于管理者飘忽不定的尺度,激励了太多侥幸投机者的错觉。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每辆黑车都威胁了市民的安全,但黑车的现实存在与漫长历史,确实传递了一座城市在特定领域的不健全、不完美。为之求解,显然远比黑车整治困难。
新闻推荐
记者近日从民航部门获悉,自9月5日起,国内航线燃油附加费征收标准将进行调整。购票日期自9月5日零时起的国内航线客票,800公里以上航段每位旅客下调10元,征收标准由原来的120元调整为110元。...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