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闻 新都新闻 温江新闻 双流新闻 郫都新闻 简阳新闻 都江堰新闻 彭州新闻 邛崃新闻 崇州新闻 金堂新闻 大邑新闻 蒲江新闻 新津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成都市 > 成都新闻 > 正文

过眼卡拉奇“死亡之城”里的日常生活

来源:成都商报 2014-08-16 23:09   https://www.yybnet.net/

文/谭光辉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博士。2014年1月起在巴基斯坦卡拉奇大学孔子学院教授汉语)

卡拉奇:位于巴基斯坦南部海岸、印度河三角洲西北部,是巴基斯坦第一大城市,1947~1959年曾为巴基斯坦首都,现有人口约2000余万。

然而,在这座超级大都市里,因为贫困人口的大量涌入和失业人口的比率过高(约30%)以及民族矛盾和宗教派别斗争等问题,犯罪和暴力事件频发。就在今年6月,卡拉奇机场还遭到过武装分子袭击,造成至少12人死亡。

因此,卡拉奇还有着一个令人悲伤的别名———“死亡之城”。

然而,本期“东看西看”的特约作者、一位来自成都的大学教授,就在这座“死亡之城”的高等学府卡拉奇大学里任教,并与当地人和睦相处。在他的眼中,在他的个人亲身体验下,这座城市又有着怎样的面貌和性格呢?

安全问题

在巴基斯坦,中国人很受保护

我在卡拉奇的工作是教汉语课,工作地点是卡拉奇大学。汉语课是从a、o、e开始的,过了两个月,学生就可以用简单的汉语遣词造句了。学会了“有名”这个词后,我问:“卡拉奇什么最有名?”正好学生也学会了“安全”,还学会了否定词“不”,他们就回答:“卡拉奇的不安全最有名。”又问:“奎达(作者注:奎达是巴基斯坦西北部一个城市,靠近塔利班大本营———阿富汗的坎大哈,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军驻扎于此至今)什么最有名?”学生答:“奎达的美国人最有名。”然后全班一阵爆笑。

在卡拉奇生活,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原则。安全的第一原则是要防蚊子,这一点与其他热带国家相同。第二则是要有车。学生说,有车才是安全的。我会心地笑了———这很符合中国的“走为上计”原则:跑得越快越安全。

卡拉奇的街上很少有步行者,有钱的人都开小汽车,钱少些的人骑摩托车或三轮车,钱再少些的人,还有驴车或牛车,钱最少的人,就只好坐公交车。万般无奈才会走路。所以,走在大街上,我常常见到各种车辆的“混编队伍”,跑得最快的是摩托,其次是三轮。

第三条安全原则就是要尽量待在家中,减少外出。我在讲汉语“安”字的时候是这样对学生说的:“安,上面是个宝盖头,表示家;下面是个女人,女人待在家中,就是安全。”

学生们非常认可,连连说:“对对对,家里才安全,女人要待在家里才安全。”我们的祖先造字的时候就考虑到要把女人保护在家里,而不少巴基斯坦人直到今天还在执行,主张让女人都留在家里做主妇。比较保守点的,更是恨不得把女人从头到脚全部包起来,照相的时候都只能拍下一双眼睛。

虽然卡拉奇的治安有问题,但从中国人的角度来看,我在那里的生活还是相当安全的———周围的人想尽一切办法把我们保护起来,出门必有车有陪同不说,去参观一个校内嘉年华,都有好几个志愿者跟在后面保护。校方则常常把外面描述得很乱,以便把我们留在家中减少麻烦。

尽管如此,有一次我用当地民族服装把自己包裹起来,偷偷溜出了校园,尽情采购芒果、椰枣、奶茶等当地特产,用刚学会的一两句乌尔都语跟商贩杀价。街上不少士兵,看我是中国人就友好地打招呼,甚至还有人要与我合影。因此,在我有限的视野中,卡拉奇一片祥和。

语言能力

外来人口众多,学习能力超强

卡拉奇的外来人口很多,主要来自印度,也来自其他各个国家和地区。卡拉奇的文化包容性就像乌尔都语。“乌尔都”的意思是士兵,就是军人说的话。几个世纪前,操不同语言的人进入军营,逐渐形成一种包含阿拉伯语、波斯语、突厥语、印度的萧尔斯尼语和英语等“基因”的新语言。

乌尔都语是一个大杂烩,就像巴基斯坦人做菜,各种东西加上各种咖喱粉一锅煮,除了咖喱味,你不知道吃的到底是什么,虽然语言本源不明,但是却培养了巴基斯坦人超强的语言学习能力。

卡拉奇的小学生必开四门语言课:母语信德语、国语乌尔都语、官方语言英语、祈祷用语阿拉伯语。给我打扫房间的夏龙和我聊天,说他除了这四种外,还会一点旁遮普语、俾路支语、波斯语,让我听得瞪大了眼睛。繁重的语言学习任务锻炼了巴基斯坦人超强的记忆能力,汉语学得极快。四个多月业余学习,厉害点的就差不多能掌握一千多个汉字,轻轻松松能过HSK考试2级。

街景特色

公交车的车顶上比车厢里人多

在卡拉奇的街道上,最有民族特色的大概要数汽车。卡拉奇的公共汽车是我见过的最漂亮的公共汽车,每辆车都被装饰得像皇帝的轿子,五颜六色。没人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可能是因为传统,也可能只是因为他们喜欢。公共汽车如此,货车也是如此。我们时常看到运油罐的货车头部画满花纹,就像戴着面具。

公共汽车的第二个特点,是车顶上坐的人比车厢里面坐的人多。在车门旁边有一个通向车顶的梯子,车里的人就通过这个梯子到达车顶。车顶上有一圈矮围栏,人就用膝弯绕过围栏面向四周相背而坐,车窗外面吊满了腿和脚,看上去危险而热闹。

据我观察,车厢里坐的大多是女人和小孩,车顶上坐的,全都是成年男人。公共汽车几乎都没有车门,可能是为了方便上下车顶。后来我发现,驾驶室也没有车门!我可以清楚地看到司机光着脚丫子踩油门踩刹车……同时,这些公共汽车也没有安空调,拆掉门大大增加了通风性能。看来,坐车顶、不装门,都是为了图凉快吧。

在我所见的范围内,这里的人很讲卫生,每天清洗五次,每个厕所都配备了冲洗器具。但是卡拉奇的环卫系统整体较落后,垃圾基本靠燃烧和牛羊消化。大风一吹,纸片碎屑漫天飞舞。但这惊扰不了习以为常的卡拉奇人,生意照做,烧烤照吃。

卡拉奇的街道上,路边有许多卖水果或蔬菜的小摊。不论摊位大小,都将货品摆放得整整齐齐,45度角斜放。小型商铺摆满了来自中国的商品,大型商场则充溢着国际品牌和奢侈品。如果你是富人,你能生活在卡拉奇。如果你一无所有,你也能生活在卡拉奇。

卡拉奇大学的校园很大很美,荒地众多,牛羊成群。校内还有一个很大的植物园,种满各种热带植物,鲜花四季不断,内有刺猬、野兔、蜥蜴、老鹰、鹦鹉、蛇和成群的乌鸦。天气再热,晚上也会降到28度左右,植物园就成了我们锻炼的场所。空气极好,鸟语花香,幽静无比,常见放学归去的学生,隔着围栏与我们打招呼。守门的人和我已经很熟,我经常到门卫室看他们在很简陋的床上下一种摇骰子的飞行棋,一边喝着用电炉煮的奶茶。

卡拉奇也有很现代化的一面,比如由中国移动援建的通讯网络,3G无线网,1500卢比(人民币1块钱约等于16卢比)包月35G的流量。如果要打国际电话,直接拨号到中国,3卢比1分钟,真不算贵。早上最容易看到的景象,就是我们的园丁一边割草一边歪着脖子煲电话粥。

男女风俗

包办婚姻为主,婚礼花费昂贵

今年5月,在国内传得很广的一则关于巴基斯坦的社会新闻,来自拉合尔,那里距离卡拉奇约1000多公里。年轻女子帕尔文因拒绝包办婚姻,与一个离过婚的年长男子结婚,结果被家人在拉合尔法院门口用石头砸死,号称“荣誉处决”。

我关心的是巴基斯坦人看待这件事的态度,上课时与学生讨论,学生的回答直接而干脆:之所以成为新闻,说明这样的事极少发生;另一个学生则告诉我说,在一些落后的部落地区是存在这种情况,但是这则新闻代表不了巴基斯坦。

在卡拉奇,极少见到露出胳膊的女人。外国女孩到了这里,一般也都不好意思露胳膊,同时也是怕晒,再加上蚊子咬得不行。当地女性的婚姻一般是父母定的,听说也有少数人自由恋爱,特别是在夜晚,Facebook上,一个女孩要同时应付数个男孩的搭讪,忙得不得了。虚拟世界是一片天,现实世界是一片天。在现实世界,很多女孩的命运,就是嫁人。

大学生里多数是女孩,但是职场上的女人却不多。巴基斯坦女大学生的前途,大多是嫁个好男人。男大学生上课时,不少时间都在盯女学生,但这些青年男女虽相互倾慕,能成好事的却不多———为防财产外流,不少人选择家族内通婚。结婚很贵,婚礼也比较铺张。对一般家庭而言,男方至少要准备30万卢比,女方的陪嫁差不多也要这么多。

由于伊斯兰银行(部分伊斯兰教国家根据《古兰经》禁止利息的原则在其国内建立的金融信贷机构的统称)不允许放贷和收利,人们就发明了聪明的“按揭”结婚方式:六十家人,每家每月交五千,一共交五年,每月摇号,摇中的就结婚。运气不好的,从订婚到结婚要等五年。

卡拉奇大学的学生大多不住校,每天坐免费校内公交上学。常见公交车门口吊满了人。有说法是:不会吊公交车,就不算合格的卡大学生,女生也是如此。我原来一直以为巴基斯坦女学生很柔弱,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一群女学生因为宿舍缺水而静坐校园阻断交通、拦住校门,迫使校长迅速解决了问题。这些女孩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勇气和毅力,让我彻底改变了对她们的看法。

饮食习惯

不加糖的茶还叫茶吗?

很长一段时间,我认为巴基斯坦没有美食,因为给我们做饭的孟加拉厨师做的饭菜很少有变化:早上煎蛋饼,中午鸡肉烧花菜,晚上比利亚利(一种肉和饭的混合物,类似中国的焖饭)。唯一变化的,是其中放的咖喱味型不同……

实在受不了了,就要求他每天换换样儿,于是类型多了些,有时是牛肉,有时有番茄和洋葱,但依然永远是咖喱味。我也吃不惯这里的米,巴基斯坦的米是越陈细长越贵,因为吃饭都用手抓,米不能太黏手。没办法,我去一个东北人开的家庭超市买了中国的调味料、大米、面粉和豆腐等,一手一脚教他做中国菜,厨师很敬业,教什么就做什么,但若有一周不教,这一周就会天天吃一样的菜。

要吃正宗的巴基斯坦菜,就要到当地人家中去做客。我去过几次,吃到过烤鸡腿、牛肉末土豆泥、腌野鸭、羊排、炒面和馕等。正宗的巴基斯坦菜没有浓重的咖喱味,牛羊肉品质上乘,非常可口,饭后甜点也很有特色:牛奶制成的浓汁,加上新鲜玉米粒和当地的一种香菜,味道香而浓郁,还有自制冰淇淋,不亚于哈根达斯。

卡拉奇最好的烧烤店叫“今夜烧烤”。楼下一长排烧烤炉,黑炭红火,工作人员白衣白帽,很是壮观。我们点了一份烤羊排,一份海鲜,再加一个烤鸡肉串和一份汤,搭配的主食是馕和饼,特别好吃。通常在10点之后,卡拉奇的夜生活就开始了,人们陆续到来,店里熙熙攘攘,卡拉奇繁华的一面,原来是在夜晚。

虽然卡拉奇地处热带沙漠,一年四季却有可口的水果供应,令当地人引以为傲。其中最有名的是芒果,品种繁多,沙香多汁,80卢比(约人民币5块钱)一公斤,真够便宜。

但当地人最喜欢的却是奶茶,一天要喝好几次。茶在乌尔都语里的发音与中文接近,做法改为把茶叶磨成粉末加牛奶和糖一起煮。当地人吃饭很简单:一个饼,用手撕了,沾着一些稠汤就饱了,有时要几天才吃一次肉。但要是一天没有奶茶,他们就会觉得生活失去了趣味。有个朋友问我中国人怎么喝茶,我说中国喝茶用热水泡,不加糖,他反问:“不加糖还叫茶吗?”我顿时无语。

在卡拉奇生活,一定要严格遵守安全原则。安全的第一原则是要防蚊子,这一点与其他热带国家相同。第二则是要有车。学生说,有车才是安全的。我会心地笑了———这很符合中国的“走为上计”原则。

新闻推荐

“格器”郭典个展今日开展

从4月21日起,成都商报启动了“成都商报青年艺术家扶持计划”,为成都画坛寻找艺术新人。这项活动是成都商报继青苗计划、全国九城艺术联展后推出的又一大型公益艺术推广活动,在社会及艺术界受到广泛...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1970-01-01 08:00
评论:(过眼卡拉奇“死亡之城”里的日常生活)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