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312户,同比增长34.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9.3个百分点;新增注册资本3546.58亿元,同比增长14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03.6个百分点。
这组亮眼的数据背后,是成都在商事制度改革中的大力推进,是工商部门的主动担当。
从注册资本的实缴变认缴,到“先照后证”改前置许可项目为后置、“一址多照”、“一照多址”、小额经营备案制,再到提前1个月启动“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成都积极推进商事制度改革,用行政权力的“减法”换来市场活力的“乘法”,形成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局面,获批全国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示范城市带来的发展机遇和工商注册制度的便利,使得成都市新设立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
数据还显示,今年上半年成都市新增小微企业37801户,占上半年新增市场主体的32.5%。截至今年6月底,成都市小微企业达319832户,占成都市市场主体的27.9%。从登记数据看,成都市小微企业面对经济下行的压力,仍保持递增态势,且大多数企业已开业,经营状况良好。
降低创业门槛 草根在成都实现创业梦
以前,办企业要实缴注册资本,否则就是“皮包公司”。开一家有限责任公司,最低限额为3万元;一人有限责任公司,10万元。 对刚刚起步的创业者来说,生意未开张,先得交上一大笔钱,可谓压力山大。同时,刚开张的企业没有更多的生意,大量资金闲置也是一种浪费。
“注册资金不足困扰着我,宽进严管破解了这一难题。”成都蜜思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典型的“一元钱注册公司”。法人代表周先生说,去年,他很顺利地注册了公司,“实行认缴制后,可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公司经营活动性质和规模、交易伙伴的资本要求等多种因素进行增资,节约下来的资金可用做实际运营。”最重要的是,“这一政策确实大大降低了创业者的创业门槛,能鼓励更多创业者早日实现创业梦想。”
随着商事制度改革的推进,“先照后证”、“一址多照、一照多址”、集群注册等特色服务接踵而至。
放宽限制简化手续 办合资公司当天拿到执照
“在日本十多年,没有一家机构能够以这么快的速度办理好证件。”对于38岁的陈翰来说,在成都的创业之路顺利得出乎意料。
今年3月25日,陈翰向成华区工商局递上了成立成都瀚恒贸易有限公司的申请资料,得知他是创业者,工商部门为他开辟了绿色通道,在一天时间内,就将通过并联审批办理好的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证等交到他的手上。
陈翰高中毕业后就去了日本留学。2013年,陈翰回到成都创业,“我们看重的是新兴产业,需要很多灵感。北上广深的节奏太快,成都更宜商宜业宜居,更激发创作灵感。”
陈翰的合作伙伴之一,是日本one step宫崎株式会社法人代表,他们想成立一个合资公司,从事动漫设计和文化开发业务。由于涉及外资,陈翰必须以法人代表身份成立合资公司,他决定先成立成都瀚恒贸易有限公司,专门打造国际儿童产业品牌。今年3月25日,陈翰递上申请之前,做好了“打硬仗”的准备。让他意外的是,递交申请资料后,他当天就拿到了营业执照。
提早一月啃下“三证合一”硬骨头 让创业者少跑腿
“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被誉为商事制度改革最难啃的“硬骨头”,为把过去工商、质监、税务3个部门间接力式的办理方式转变为一窗受理、一站式审批服务,尽力方便投资者创业者,成都市政府着力顶层设计,将其作为经济领域重大的基础性改革,建立了以市政府分管副市长为总召集人的“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联席会议制度,从机制建设、法规清理、全程信息化办理、改革成果共享等多个方面全力推进。
9月1日,成都旅众通旅游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在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政务中心工商窗口,领到了中国西部首张“三证合一、一照一码”营业执照。这张营业执照最大的变化在于右上角的“注册号”变成一个18位的社会信用代码,这将是企业今后唯一的“身份证号码”。
此举标志着成都正式启动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登记制度改革。且按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三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的意见》中,10月1日为改革启动日,成都提早一个月进行改革,实现了“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的一步到位。
为何成都敢于先人一步、一步到位?是基于“成都良好的改革基础”。早在2007年,成都就建立了“并联审批”制度,实现“三证统发”。而后,成都市又在今年初时在高新区试行“一照三号”,该区地税局也实现了“一表申请、一窗受理、自动赋码、网上查询”。有了充分的准备,再加上先前的改革基础,因此成都推进‘三证合一\’,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方式,接下来将在全成都全面铺开。
改革推行后,企业可以享受到哪些实惠呢?
“普通企业实现了减负,省时又省钱,小微企业创业门槛将进一步降低;对区域经济而言,改革将有利于持续推动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成都市工商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改革前,企业在资料齐全并符合法定形式的情况下,办理3个证照平均需4~5个工作日;改革后,将缩减到1个工作日,同时还能省去办证的一些费用,“可以说是省时省力又省钱。”
低门槛高效率
成都每天诞生创业主体646户 认缴出资近20亿
实缴变认缴,解决企业资金问题;“先照后证”,破解企业前置许可难题; “一照多址”、“一址多照”,解决企业场地问题;“三证合一”、“一照一码”,破除办照手续繁琐的顽疾,对陈翰这样的中小微企业家来说,无疑提供了发展的动力和信心。他们仅仅是无数成都创业者的代表和缩影,自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成都市工商局不断深化改革,打造高效营商环境,以高效、热情、便捷的服务,让改革红利得到充分的释放。
或许,数字更具说服力!
2014年,即商事制度改革首年,成都市场主体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首次突破“百万户”和“两万亿元”大关。今年上半年,商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各项政策效应的叠加,再次掀起创业创新热潮。据统计,1~6月全市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116312户,同比增长34.7%;新登记市场主体的注册资本总额为3546.58亿元,同比增长达142%。截至6月30日,全市实有市场主体达1146352户,较去年同期增长22.78%;各类市场主体注册资本总额达24470.5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40%。这意味着,平均每天成都市新登记市场主体646户、新增注册资本19.7亿元。如今在成都市户籍人口中,每10.5个人就有1户市场主体,“创业之都”创业创新的氛围日益浓厚。
成都已成为名副其实的“创业之都”。
送服务上门 让个体户足不出户就可办年报
放宽门槛只是第一步。日增企业一万户,还要帮助其活下去。
“宽进必须辅之以严管,才能保障市场活而有序。”成都市工商局负责人表示。
《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施行后,工商总局制定了《企业公示信息抽查暂行办法》《经营异常名录管理暂行办法》等配套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在企业年报公示系统全面上线后,成都工商部门严格按要求加强对经营异常名录企业和信息公示“问题”企业的曝光。
4月30日上午10时,成都富森·美家居经营陶瓷的个体户李朝赢在自家的柜台里,操作鼠标,前后花了约10分钟,便顺利完成了2014年年报公示。
“以前我们企业年检工作至少需要花费好几天,整个过程手续多,成本消耗很大,就连准备的材料都要厚厚一沓,费时又费力。”李朝赢告诉记者,以前因为怕麻烦一直拖着不年报,但没想到现在这么简单,手续简化后,足不出户就能完成年报,比年检方便多了!而李朝赢能如此快速完成企业年报,和成华区工商局双水碾工商所的多次上门指导服务有直接关系,这让他很快地熟悉了年报操作平台和提交流程。
和李朝赢一样,成都富森·美家居的经营者们在年报前都得到了工商部门上门手把手教操作流程的服务,而这仅仅是成都工商服务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缩影。
如果说市场主体注册登记总数体现的是“量”,企业(个体工商户)年报则更能反映市场主体的“质”,作为构成经济运行的基本细胞,企业(个体工商户)的可持续良性发展是整体经济平稳运行的坚实基础。
数据显示,截至6月30日,全市2013年度应年报企业24.84万户,实际年报企业23.52万户,全市平均年报率达94.68%;2014年度应年报企业32.12万户,实际年报企业29.94万户,全市年报率达93.21%。全市2013年度应年报个体工商户49.16户,实际年报46.68万户;2014年度应年报个体工商户59.87户,实际年报55.16万户。成都商报记者 李彦琴
新闻推荐
9月20日下午2时左右,解放北路一小区一住户发生天然气爆炸并伴有明火。接警后,公安、消防、安监等相关部门立即赶赴现场处置,火势被迅速控制。经初步调查,爆炸点为该小区六幢三单元504房间,现场有群众...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