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黎冰(成都)
我的老家芦溪是个古镇,西边有一座半边山,包围古镇的是蜿蜒的涪江和水磨河,古镇的镇志上记载着:历来青山绿水,竹树蓊郁,交通发达,基础完备,人气旺盛,商贾云集。
外地一位大记者曾跟我说,你们古镇的女人,真是了不起呢,她们真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哩!
信哉斯言。
她们,的确是古镇上的一道道风景。她们有时说的川西坝子方言,好像一条平缓小河的水声,潺潺而流。有时讲的四川椒盐普通话,好像一条奔腾河流的涛声,奔放热烈。
但,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的性格,远不止体现在她们言语的火辣热情与柔声细语。
她们突出的优点是善良、坚忍、温柔和勤劳。
在农耕时代,老家的乡村女人,不仅要作为“附带劳动”劳作挣工分,还要操持家务,说是“半边天”,怕缩小了她们的贡献。常看到她们用一条宽宽的“背带”,把一个幼儿“捆绑”在脊背上步履轻盈地去农田干活,去自留地摘菜,到厨房做饭,蹲在猪圈旁喂养一头头大肥猪。
开放改革后,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还会背着小孩看管一家个体小店,或者帮丈夫打理一家前景未卜的私营小厂。忙碌之间,她们小心地摇晃着背带上的孩子,柔声细气地哼着家乡独有的催眠用的“摇篮曲”。
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还不会忘记。为收工回家、汗水淋漓的丈夫备好半瓶酒,炒好几个又麻又辣又香的可口热菜。
不管在匮乏年月,还是在小康时代,暖融融的人间烟火总是在这里氤氲着,其中就有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心性细腻的极大功劳。
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柔中带刚,那长远的思谋智慧令人叹服。
我认识一位爱唱川戏的阿姨,昆、高、胡、弹、灯戏,她样样都会唱,生、旦、净、末、丑、杂角,她个个都敢饰演。她与先生都是普通职工,收入一直不高,但她极力主张要努力挣钱,于是在家里种兰花、养鸽子、养乌骨鸡、养狼狗……积了钱建起了四层楼房。
她有三个儿女,为他们的读书、找工作、婚事,她不停地奔走谋划直到儿女个个有了理想的工作和美满的婚姻才稍歇。
这些年在外,我见过其它地方的女人,因为她们忙于生计,常常顾不上照顾下一代。但我们古镇上的这“一道道风景”们肩挑着家的今天,眼望着家的明天,个个目光长远。我曾想过,男人们能和这样的女人共度一生,那真是男人的福气哦。
古镇上的女人们,多数学历不高,但杰出女性绝对不少。
我大学期间曾采访过老家无腿妇女刘小会,她用两根板凳支撑着,像常人一样生活,制作的节目《坚强的板凳》后来被中央电视台播出,后来我又写过一篇随笔《开往春天的列车》,并制作了视频参加浙江卫视的节目。
我的五姑姑是镇上的女干部,她气质质朴,性格温和,办事不恃势凌人,不用粗暴手段,而是以一颗暖意融融的爱心,为群众办实事,化解无数矛盾,打开一把把“心锁”,得到了群众的拥戴,被誉为古镇上的“搁得平”。
古镇女性,不停地演绎着成功的故事。
如果要指出家乡女人的弱点,可能就是她们过于温顺吧。她们对家的眷恋,对情义的执着,有时到了令外地人难以理解的程度。《红楼梦》中用“水”来比喻女性,显然,古镇上这“一道道风景“们显然更适合这个比喻。
水看似柔弱,其实韧劲很大。
巴蜀大地河涌如网,有如家乡女人的百结柔肠,她们世世代代润泽着这里的男人,润泽着这块丰饶的土地,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向着充满梦想的未来走去。
新闻推荐
为深入贯彻《国家知识产权纲要》和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省委十届七次全会精神,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造活力,促进四川省优秀作品创作生产,在全社会营...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