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深入社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杨金忠本报记者曾昌文文/图
现代城市社区治理的本质是多元治理。在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过程中,成都市一直坚持放手放权,理清社区治理的关系,充分调动社会和群众的积极性,努力构建一个多元共治的格局
“社区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础环节。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现代化,将有助于将成都打造成为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自治、共治生活共同体。”近日,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成都将以社区、社会组织、社工“三社联动”为主题主线,进一步推进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创新。
今年4月底,成都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明确指出,要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并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牢牢把握社会治理核心是人、重心在城乡社区、关键是体制创新的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着力深化完善“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加快推进传统社会管理向现代社会治理转变,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加快建设国际化大都市提供有力保障。
权责明确构建科学的共治体系
《意见》明确要求,要“明确职能边界,构建共治体系。进一步明确社区党组织、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业主大会和物业服务组织、群团组织、驻区单位等参与社区治理的职能关系,建立健全‘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新型基层治理机制,构建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运转协调的社区共治体系”。
作为成都市中心城区一个人口密度大、建筑老旧、甚至没有专业物业管理的纯居民社区,成华区新鸿路社区能够在短短几年内先后摘得“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等多项全国性荣誉,并被纳入“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示范社区建设范围,从而一跃成为老社区中的现代化新型居住区,可谓一个奇迹。
记者了解到,该社区还引进了社会组织和专业团队参与社区管理服务。车辆管理专业机构、连心驿站等的存在,不仅让社区居民出行和生活更加舒心,还为社区居民化解了不少矛盾纠纷。不仅如此,为了让居民自治有更规范的制度化保障,社区居民代表大会还制定和完善了十余项民主监督管理制度和《居民自治章程》《居民公约》《文明公约》《法治公约》等规章制度,明确了居民依法参与社区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同时,社区还制定了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的“三公开一监督”制度,让每名居民参与监督,确保各类事项运转透明。
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新鸿路社区的奇迹,是成都市在老旧院落改造过程中按照“先自治后整治”的原则,构建领导权、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相互分离、运转协调的社区共治体系典范。
有事协商民主决策丰富共治内容
《意见》明确要求,要“建立社区(院落)事务民主协商机制,凡涉及居民切身利益的项目,按照‘事由民议、策由民定、效果民评\’的原则,自主制定议事规则,积极开展民主协商。不断拓展基层协商平台,探索建立论证、听证制度。对涉及全体居民切身利益的重大公共服务项目,要召开社区论证会;对涉及部分居民或特定群体的公共服务项目,要召开社区听证会。不断深化民情恳谈制度,及时掌握社区居民的实际困难,听取居民对社区发展的建议。”
新鸿路社区居民刘某回忆起刚开始进行老旧院落整治时的情景,仍然记忆犹新:“针对要不要拆小院落的门,当时大家意见很多。经过几次坝坝会举手表决,最终大多数人支持拆掉小院落的门,原先的5个小院落合并成了一个大院落。从此以后,社区的规划就整齐了,停车位多了,交通也更方便了。”“在深化完善城市社区治理机制的过程中,我们一直非常重视社区(院落)事务民主协商机制的建立。在这个过程中,合理引入民主协商模式,不仅创新了城市基层民主发展的渠道,更能让社区的行动主体,在一定范围内积极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协商和讨论,从而实现社区构建和城市基层有效治理的有机结合,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城市社区共治的内容。”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三社联动激发社会潜在共治活力
《意见》要求,要“按照规范准入原则,明确居委会依法协助行政事项清单,健全服务事项准入制度,逐步实现社区减负增能。进一步改革完善社会组织登记制度和扶持机制,建立多层次社会组织孵化平台,重点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公益慈善类和城乡社区服务类等社会组织,为社区居民提供法律援助、文化建设、社会工作等多元化、专业化服务。深入实施社工员考试认证制度,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积极推动社会工作专业岗位开发和专业人才使用,建立健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志愿者服务机制,不断发展壮大社会工作者队伍。通过‘三社联动\’方式将城市社区营造为守望相助、邻里相亲的自治、共治生活共同体。”
在不断推动多元主体参与社区治理,厘清社区服务主要事项的同时,社区居民日益多样化的需求与社区服务供需失衡的矛盾也逐渐显现出来。为解决供需矛盾,武侯区于2014年率先在全市推进了深化社区网格治理机制,将原来下沉到社区办理的政务服务梳理为139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形式将139项政务服务交由社会组织承接,不仅培育壮大了一批社会组织,同时还依托专门社工,实现社区服务的专业化、项目化、个性化,形成“社区、社工、社会组织”有机互动,提升社会组织服务居民的品质。“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政务服务,政府部门从‘运动员\’和‘裁判员\’的双重身份中解脱出来,专心当好下沉政务事项的‘把关人\’,将有助于吸引和培育更多优秀的社会组织参与社区事务管理,激发全社会潜在的共治活力。”成都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表示,社区、社会组织和专业社工各归其位、各司其职,既解决了政府职能“越位”“错位”,也实现了社区“还权”“赋能”“归位”,社区得以将工作重心转移到依法开展自治。
监督评议多项规定完善共治规范
《意见》明确要求,要“统筹推进社区党务、政务和居务公开,坚持收集、审查、决议、公示、执行(监督)、测评、归档‘七步议事法\’,探索实施‘居务民心通\’工程。加强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绩效管理,建立健全综合性评价机制。健全居民民主评议社区工作制度和社区评议基层党委、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工作制度,建立社区‘两委\’成员和居民代表对政府职能部门派出机构评议监督机制。健全社区干部述职述廉制度,探索推行履职目标承诺和完不成目标辞职承诺‘双诺\’制度,建立不合格社区干部调整制度。”
在社区治理中,党员们的工作做得好不好谁说了算?“自然是居民说了算,我们每年6月都要进行一次民主测评,让居民代表给我们的党员打分,这可是硬碰硬的,作不了假!”成华区万年场街道联合社区曾书记说。
此外,记者从武侯区相关部门获悉,目前该区成立了“武侯区社区治理创新促进中心”,与专业社会工作机构合作,围绕网格治理机制改革,开展研发宣传、能力建设、监测评估三项工作,为改革深入推进提供全方位支持。专业社会组织的进入不仅使社区面向居民的服务质量得到极大提升,同时还对整个社区的社会工作水平产生了积极影响,使社区共治更加规范。
新闻推荐
蜀都公证处的家事法律服务中心本报记者兰楠文/图办理遗嘱公证,对于市民来说已经不是一件新鲜事。但近日,成都市蜀都公证处办理的一份遗嘱公证却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不同于普通公证书的简明扼要,...
成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成都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