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众筹观影”?
发起众筹的影迷在确认了时间、地点、观影人数后,“大象纪录”众筹观影平台就会联系影院,获得影院的许可后,制作众筹页面进行推广,如果在放映前三天众筹到了足够人数,就和影院交易,请影院出票;如果众筹失败,则全款退还到观众原账户。一般来说,众筹票价和上座率都是由影院定,影院基本要求上座率80%以上,也有要求100%的。
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即便是一位普通观众也可以参与到电影的投资中来。从《大圣归来》到《大鱼海棠》,影迷通过众筹方式拍电影的例子屡见不鲜,但通过众筹方式看电影,你听说过吗?18日,艺术片《冬》“众筹观影”活动在成都峨影1958影城举行,观众通过众筹方式为《冬》贡献票房1500元。众筹观影,观众是怎么参与的?业内又是怎么看待此事?成都商报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
案例
《冬》遭遇排片尴尬
“众筹观影”来帮忙
7月8日,一部名为《冬》的艺术片上映,遭遇了文艺片排片低的尴尬。上映当天,全国排片仅84场,排片占比最高时也只有0.04%,目前,这部电影已经很难在影院的排片表中找到了。截至昨天,《冬》的全国总票房只有22万元,而其成本为150万元。
《冬》拍摄于2013年,取景长白山,由80岁的老演员王德顺主演,是邢健导演的处女作。讲述一位孤独老人,在雪山中与鱼、鸟和一个小孩之间的故事。片长73分钟,无一句对白,采用黑白色彩表达。2015年北京大学生电影节上斩获“最佳艺术探索奖”,同年在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获得“最佳艺术贡献奖”。
7月13日,纪录片热爱者联盟“大象纪录”通过微信公号对外发布消息:《冬》全国25城众筹同步启动,半天就得到100多名影迷的支持,26座城市的“冬迷”报名发起众筹观影活动。昨天“大象纪录”方面表示,目前已经结束的众筹观影有11场,票房暂未统计出来,正在众筹中的有40多场。
体验
成都影迷众筹观影
差点因上座率流产
7月18日晚7点,峨影1958影城举行了《冬》的众筹观影活动,成都商报记者通过众筹网站页面买了一张电影票,票价25元,现场还领到导演亲笔签名的精致纪念品。组织者周先生为大家发放电影票,他直言:“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成都市民,不是《冬》的片方工作人员。”此前,周先生参与过纪录片《我的诗篇》众筹观影活动,对这种模式比较认同。“开始这个活动居然在成都没有站,感觉非常遗憾。”周先生说,于是他主动联系“大象纪录”,表示愿意在成都组织众筹观影活动。接下来,周先生通过朋友圈和微信群进行推广。
其实,18日的众筹观影差点与观众失之交臂,“之前影院要求65位观众众筹观影才能举行(当天放映厅共有77个座位),”周先生透露:“后来峨影1958影城把标准降到了60张,才保证了这场众筹观影顺利进行。”不过,最终到场观影的只有40多人。说到这里周先生表示很遗憾,“国内这些拍文艺电影的青年导演,虽然有瑕疵和不成熟的地方,但有的想法相当好。”
声音
业内怎么看?
让观众从被动变主动观影
“大象纪录”电影宣发经理李培豪直言,众筹观影模式是文艺电影在院线受到冷遇后不断摸索出来的一条路,“这种模式不仅能让大家看到文艺电影,也能得到回报。”据李培豪介绍,众筹观影之后,主创还会现场与观众互动。据了解,“大象纪录”曾为《我的诗篇》《千锤百炼》等文艺电影、纪录片策划过众筹观影活动,公司将参与票房的分成。但《冬》是公益性质放映,他们是纯粹帮忙。
去年11月到今年7月,通过众筹观影模式,《我的诗篇》在全国已放映400多场,观影人数5万多人次,覆盖全国29个省市的107个城市。
身兼文艺青年制片人和宣发公司合作人的杨城表示:“这种形式挺好的,让观众从被动变主动观影。目前它成为文艺片宣发的一个常规手段。”
导演怎么说?
曾卖房子接广告全组吃泡面
对于《冬》举行众筹观影,导演邢健十分支持,他参加过多场众筹观影的影迷见面会。上周末的10场同步众筹结束后,他在直播最后感动哽咽。昨天记者联系上他时,他正在赶往下一场活动的路上。从2009年到2012年,邢健一直在为电影寻求资金,最后只有自掏腰包。为此他卖掉了老家的房子,还疯狂地接拍了大量广告。 “最初预算是60万,但光搭建长白山上的那座房子就花了60万。天特别冷,有一天我吃盒饭时还吃到了冰碴,最后是王德顺老师提议吃泡面。从吃桶装的到买袋装的,有一天连泡面都没买够……”邢健回忆说。
成都商报记者 张世豪 实习生 牟欢
新闻推荐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启动实施“蓉欧+”战略,青白江铁路中心站提升为成都国际铁路港,成都至深圳、厦门、宁波、昆明“蓉欧+”货运班列开通运营,加快打造贯通欧亚、通江达海的“一带一路”大走廊。...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