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的夏天,比隔壁重庆当然是要温柔一点,但那种湿热,还是令人受不了。
所以,对有些人来说,一到夏天,这条命都是空调给的。
可是,在很多年前,那些诗人,没有空调、没有电扇,还不是照样把夏消成了诗。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这是唐代诗人高骈的诗。其实,古人在悠长夏日的这番诗情,是有其物质基础的。古代没有电,但并不意味着古人就不能享有清凉……
自雨亭
古代没有电,空调只是痴人说梦,但别惊诧,古人早有办法给整座建筑一体化降温了。制冷剂不含氟,而是最环保天然的液体:水。早在唐代,从皇宫到达官贵人家中,自雨亭就已经不是什么稀罕物了。
所谓自雨亭,就是不断将水提升到屋顶模拟降雨,通过水循环带走热量,给建筑整体降温。而且,这一切也是自动的。动力来源的驱动装置来自于水和水车。在这里,水既是制冷剂,也是驱动力。刘禹锡的《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就描述了自雨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空调房
而帝王家的“空调房”就更壮观了,比如宋高宗赵构的避暑水殿,工匠把深山中的泉水引到假山上,利用落差形成瀑布,于是寒瀑飞空,在翠寒堂形成大池。园丁用花盆种植荷花安放在池底,又把茉莉、素馨等安排在庭院中,然后用风轮将花香送入凉殿,于是整个大殿充满鲜花清新的芬芳。殿内还用纱帐隔成活动空间,纱帐可以过滤掉风中的水汽,帐内用金盘堆积冰屑来进一步降温,加上冰冻的甘蔗浆和水果,让当时进过大殿的人不禁感叹“不知人间有尘暑”。
到明代,“空调房”逐渐从宫廷走向民间。明朝文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有过描述:“霍都别墅,一堂之中开七井,皆以镂刻之,盘覆之,夏日坐其上,七井生凉,不知暑气。”
冰箱空调一体机
其实,除了中央空调,我们古代人还有冰箱空调一体机呢。记得我们小时候卖冰棍的泡沫箱吗?放在古代,那就是冰箱,不过古人称之为冰鉴。冰鉴分里外两层,外层放冰,内屋就用来冰镇果蔬和酒。
早在周朝,就有专管冰务的凌人,汉代皇宫有凌室,魏晋南北朝也设有冰井和冰室,到唐宋,市面上开始出现职业卖冰人。
冰是严冬时收集贮藏在冰窖里的。春秋战国时期,冰鉴是青铜的,到后来逐渐被木头替代。同时,冰鉴的盖子上大多有几个孔。这样一来,除了可以做冰箱,还可以通过这几个孔往外冒冷气,变成冰箱空调一体机。
当然,冰窖贮冰这种大工程不是一般人家消费得起的。所以,一般的大户人家,采用了另一种冰箱空调一体化设施:在安徽西递村有座老宅子叫青云轩,厅堂正中置一小圆洞,上放石盖,寒冬掀盖,洞气送暖;酷暑掀盖,凉风送爽。原来地下有洞道相通,用恒温的地气来调节室内的温度。除了给房子降温,还可以把食品放进井里冷鲜保藏,宛若一个天然冰箱。据说,这法子早在三国时期曹操筑邺城时就广泛使用了。
自动风扇
如果没有自雨亭、冰鉴这些高大上的避暑设备,那么还有“叶轮拨风”这样的机械设备,《西京杂记》卷一中就有这样的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
不要惊讶,最晚从唐朝开始,中国就有了自动风扇。早期的雏形是风扇车,这是一种人力驱动的鼓风器械,最早用于作战。后来军工技术逐渐民用化,成了农用器械,同时也成了消暑神器。再然后,水车的加入,让风扇车从人工手摇变成了靠水力驱动的自动风扇。到具体应用时,又加入了很多细节,比如将大型风扇车放在水池后面,这样,鼓起的风就带上了清凉的水汽,而且风量大到可以吹动衣襟。
再后来,皇亲国戚还加入了空气净化和香薰设备,让风扇对着大厅里的数百盆鲜花吹,“清芬满殿”。宋时一些高档茶馆酒楼内只要设有这种“水激风扇车”,便会引来众多百姓前来纳凉,顺便听人说书。
竹夫人
除了上述大件,古人还有种类繁多的消暑小件,比如可以在睡觉时抱着纳凉的“竹夫人”。什么是“竹夫人”?就是用竹子编成的竹笼子。从它的名字可以看出来,它就跟老婆一样,是可以搂着睡觉的,功能相当于抱枕。
因为整体都是镂空编织的,天气热时抱着入眠非常惬意。
现在,南方还有许多人在使用这种古朴的纳凉工具,虽然是现代的仿品,却也能从中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成都虽然很难看到“竹夫人”,不过在淘宝上可以轻松买到。
瓷枕
还有一件神器是古代消暑常用的。记得李清照《醉花阴》中的词句“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么?古人用瓷器做了盘子、做了碗、做了花瓶、做了茶具,当然也会想到用瓷器做枕头。
瓷枕是在枕头上涂上一层釉,利用釉面的温度物理特性来解暑。乾隆皇帝曾题词一首以表达瓷枕带给自己的喜悦之感:“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忘机堪画寝,一枕最幽宜。”
瓷枕最早创烧于隋代,唐宋时期一度广泛流行,宋代各窑曾大量烧造,自此瓷枕开始进入繁荣时期。只不过已经用惯了软枕头的现代人,多数都用不惯这种僵硬的寝具了。
新闻推荐
国家统计局15日发布数据,经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GDP)3406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7%。分季度看,一季度、二季度增速均为6.7%。另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886元,同比名义增长8....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