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工作人员正在对出土的桨形器进行保护修复
《周礼》中记载:“大丧,持翣。”2006年,蒲江飞龙村船棺墓出土了一件船桨形器物,后被认为漆木翣。研究人员表示,这件漆翣是迄今为止保存最完整、尺寸最大的一件,也是四川地区出土的唯一反映古蜀丧葬礼仪的礼器。
出土后的12年里,这件器物经历了10年的清洗、脱盐和饱水保存过程,之后于2016年开始脱水,直到今年完成后才在6-8月短暂展出。目前,修复师仍在对其进行修复。
8月31日上午,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里,两名身着蓝色制服的文物修复师正坐桌前,他们面前摆放着一根长约2米的船桨状器物。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保护与修复中心馆员杨弢介绍,这件器物叫做“翣”,是丧葬祭祀中的礼器,出土于蒲江飞龙村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船棺墓。“最开始出土的时候呈现为4段。”他表示,今年6月至8月间,在“考古成都”展览中这件翣曾短暂展示,当时已修复成两截;展览结束后,才继续粘接成一个整体。
现场,一名修复师不断擦拭着柄底一处,“粘接的漆渗出,需要擦干净。”他说道。另一名修复师正专心于翣面与柄接合处,手里的毛笔往返于手中的漆杯与器物之间。黑色的漆被一点点抹上器物,大约宽两三厘米的区域,“已经弄了一上午。”她告诉记者,余下的修复可能还需要一两个月。不过她也说到,即使表面修复完成,“每隔半年或者一年,都要进行保养的。”
“最初认为可能是船棺中的‘船桨\’,所以称之为‘桨形器\’。”杨弢介绍,这件翣其实2006年就已出土,之后的12年便一直在修复。
杨弢介绍,《礼记》中还有记载,翣使用的数目还对应着不同的社会等级。在他看来,蒲江飞龙村船棺墓出土的漆翣有明显的楚文化特征:“目前出土的漆翣都是楚文化的。”另一方面,他表示,这件翣上的卷云纹也是典型的楚文化风格。
成都商报记者 彭亮 摄影 张直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常斐)昨日,第二十一届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在成都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拉开帷幕。市委副书记、市长罗强出席展...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