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征点确定为每月5000元
新个税法修改了应缴纳个税的个人所得范畴,包括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经营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其中,居民个人取得工资、薪金所得,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和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为综合所得,按纳税年度合并计算个人所得税。居民个人的综合所得,以每一纳税年度的收入额减除费用6万元以及专项扣除、专项附加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
减税向中低收入倾斜
明确了个人所得税的税率。其中,综合所得,适用3%至45%的超额累进税率;经营所得,适用5%至35%的超额累进税率。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和偶然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进一步优化调整了个税的部分税率级距,其中工资、薪金所得适用税率扩大3%、10%、20%三档低税率的级距,缩小25%税率的级距,30%、35%、45%三档较高税率级距不变
多项支出可抵税
今后计算个税,在扣除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三险一金”等专项扣除外,还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项目。新个税法规定:专项附加扣除,包括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者住房租金、赡养老人等支出,具体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由国务院确定,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备案
稿酬等收入
“打折”后计算纳税
非居民个人的工资、薪金所得,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5000元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以收入减除20%的费用后的余额为收入额,在此基础上,稿酬所得的收入额再减按70%计算,相当于打了五六折
昨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至此,七次大修后的新个税法正式亮相!
新个税法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但 “起征点”提高至每月5000元等部分减税政策,将从2018年10月1日起先行实施,以尽早释放改革红利。
那么,新个税法实施后,一年会减少多少税?哪些群体税负减轻最明显?子女教育、大病医疗等专项附加扣除按什么标准和流程来施行?昨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召开新闻发布会,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相关负责人回应了这些热点问题。其中,在专项附加扣除具体操作层面,纳税人将可向单位申报进行代扣。
■起征点为何调整为5000元?
统筹考虑多方面因素后综合确定
新个税法起征点依然维持在一审稿提出的每月5000元标准,并没有相应提高。那么,为何没有调高5000元的个税起征点呢?
对此,财政部副部长程丽华在发布会上回应,每月5000元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俗称起征点),是统筹考虑了城镇居民人均基本消费支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因素后综合确定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确定为每月5000元,不仅覆盖了人均消费支出,而且体现了一定的前瞻性。
“这次修法除了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还新增了多项专项附加扣除,扩大了低档税率级距,广大纳税人都能不同程度享受到减税红利,特别是中等以下收入群体获益更大。”程丽华表示,仅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到每月5000元这一项来测算,修法后个人所得税的纳税人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例将由现在的44%降至15%。
程丽华提到,审议过程中,根据各方面意见,又增加了两项扣除,一是赡养老人专项附加扣除,二是允许劳务报酬、稿酬、特许权使用费等三类收入在扣除20%的费用后计算纳税,这使相当一部分纳税人的费用扣除额进一步提高。这意味着,月收入在2万元以下的纳税人税负可降低50%以上。
■实施后,每月少缴多少税?
月入1.5万 每月至少少缴税1080元
新个税法实施后,纳税人每月将少缴多少税?程丽华当场举例说明减税的效果。
程丽华说,假如某个纳税人的月薪是15000元,每月可先扣除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再扣除三险一金、企业年金、商业健康保险等现有的扣除项目,还可以扣除此次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
如果不考虑现有扣除项目和这次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仅考虑一项即基本减除费用来计算,按现行税法,每月需缴税1870元[计算公式:(月收入1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3500元)×适用税率25%-速算扣除数1005元=1870元]。按新个税法计算,他只需缴税790元[计算公式:(月收入1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5000元)×对应税率10%-速算扣除数210元=790元]。相较之下,每月少缴税1080元,税负减轻58%。如果再考虑其他扣除项目及这次新增的专项附加扣除,税负还会进一步减轻。
“5000元的标准不是固定不变的,今后还将结合深化个人所得税改革,以及城镇居民基本消费支出水平的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程丽华说,个人所得税法实施以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一共经历三次调整,第一次是在2005年,由每月800元提高到每月1600元;第二次调整是在2007年,由每月1600元提高到每月2000元;第三次调整是在2011年,由每月2000元,提高到每月3500元,这次修法就是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
■专项附加扣除如何扣?
初步考虑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
新个税法的一个重大调整,就是新增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或房屋租金、赡养老人等专项附加扣除。
专项附加扣除到底按什么标准扣除?又该如何扣除?对此,程丽华介绍,新个税法设立了六个专项附加扣除项目,国务院下一步将对扣除的范围、标准和实施步骤作出具体规定。实施专项附加扣除是一次全新尝试,初步考虑设置一定限额或定额标准,既要保障纳税人方便纳税,相关支出得到合理扣除,又要体现政策公平,使广大纳税人享受到减税红利。
国家税务总局总审计师刘丽坚表示,为方便纳税人简化操作,税务总局将抓紧研究制定配套操作办法。在具体操作中,初步有几点考虑:首先是申报就能扣除。纳税人只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申报就能享受扣除;其次是预缴就能享受。个人可将专项附加扣除信息提供给单位,每月发放工资、代扣个税时,单位可根据个人实际情况进行扣除;此外,未扣可以退税。如果没将自己的相关信息告诉单位,预扣预缴环节没享受到或没享受到位的,可以到第二年办理汇算清缴时申请退税。
新个税法将在今年10月1日部分实行。对此,刘丽坚表示,10月1日即将实行两项过渡政策,提高工薪所得的起征点和适用新的税率表,个体工商户等经营所得适用新的税率表。税务机关会抓紧制定相关配套征管操作办法、做好信息系统升级准备工作。按照每月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新税率表同步调整个人所得税扣缴软件。“10月1日以后,发放工资时,各企业单位财务人员在扣缴个税时一定要记住,别忘了适用5000元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和新的税率表,这样可以让员工们享受到改革红利。”
商报提问
1
增加专项附加扣除
会变相产生“单身税”吗?
无论单身还是已婚都有机会
享受专项附加扣除税收优惠
“此前有人提到个税法修改,专项附加扣除一定程度上加重单身人士的税负,甚至提出单身税的概念,那么在新个税法实施后,已婚已育人士在专项附加扣除方面是否相对会享受更多优惠呢?”成都商报记者在发布会上提出了在社会上引起讨论的“单身税”问题。
对此,财政部税政司司长王建凡表示,单身税,可能有的是从自己的角度,比如一个人单身,没有结婚,没有孩子,所以子女教育这一项不一定就能扣得到。但六项专项附加扣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得到的。比如房租和房贷利息,这两项是只能取一项,要么扣房租,要么扣房贷利息。比如继续教育,即使是单身,也可以享受继续教育。大病医疗,如果符合条件的话也是可以扣的。所以,这和身份是没有关系的。
王建凡介绍,现在的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是5000元,是按人均负担的消费支出来算这个账,这里面是有负担系数的。新个税法做了这样一些修改,无论是单身还是有家庭,都有机会来进行扣除。
2
新个税法实施后,
哪些群体减税最明显?
广大工薪纳税人
都不同程度减了税
新个税法实施后,到底可以减轻多少税负?程丽华介绍,这次起征点由每月3500元提高到每月5000元,也就是一年6万元。起征点提高以后,从总体上讲,我国税收一年大致要减3200亿。
“个税法修改后,哪些收入群体减少税负最为明显?年收入100万以上的纳税人减税情况又是如何的?”对于成都商报记者提出的又一个问题,王建凡表示,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到5000元以后,再加其他一些专项附加扣除,从纳税面上看,44%的纳税面降到15%,降到纳税面以下的这些人就不用缴税了。对他们来讲,减税是100%。对高收入人群,这次调整提高了基本减除费用标准,增加了专项附加扣除。对工薪所得者来讲,有的年薪拿得比较高的,也享受这些扣除,势必有一部分所得要落到低档税率里来,肯定也是减税了。所以基本减除费用标准提高后,广大工薪纳税人都不同程度地减了税。
“目前个人所得税法实施的是45%的边际税率,之后的税制改革中,是否会根据实际情况相应调整?”对此,王建凡表示,45%的税率,这个问题还是要综合地看。这次修法出台了组合性措施,提高基本减除费用标准,设立专项附加扣除,包括调整税率级距,广大纳税人都减负,所以适用45%税率的这些人同样也有减税。当然,个人所得税的税率结构设计,包括最高边际税率的设计,还是要兼顾调节收入分配的要求。下一步,随着征管和配套条件不断改善,还将进一步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改革,综合税制会统筹考虑综合征税范围、扣除范围以及税率结构,包括税率水平,这些都会统筹考虑。
特别提示
新个税法于2019年1月1日起施行,2018年10月1日起施行最新起征点和税率。新个税法规定,自2018年10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纳税人的工资、薪金所得,先行以每月收入额减除费用五千元以及专项扣除和依法确定的其他扣除后的余额为应纳税所得额,依照个人所得税税率表(综合所得适用)按月换算后计算缴纳税款,并不再扣除附加减除费用。
成都商报首席记者 赵倩
综合新华社、央视
新闻推荐
五代十国时期,前蜀丞相妻子的石棺怎么会在上海奉贤重见天日?上海市奉贤区庄行镇农田中有一具“千年石棺”。8月30日,随着石...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