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陈大华兄吹尺八》
◎龚学敏
语词在雪花中冻着,
隔壁的唐朝,用银子的水模拟大地。
雪花把撕碎的声音归拢在枝上,
谱的姿势越低,
天空便越高,像斑鸠说出的话,无味,
不着边际。
一声。
腊梅一朵,山上飘下的仕女,
是去年植的雪。
我是一头的白发,
把两袖的风月散尽了。
二声。腊梅二朵,吐出鸟鸣的道士,
坐在瓣上,写一些节气,
是树长出的唐名,与松和我无关。
三声。腊梅三朵,我随身携带的三年时光,
被大华兄炼成一剂中药。
一年切碎,专治相思。
一年碾薄,贴在患处,痛成了衣衫。
一年圆润,竹无芯,吹成心便是。
梅子中长出的酒,六杯,是药引,
可以酒,叫做酒色。
可以梅花朵朵,无色,莫名其妙。
(作者系省作协副主席、《星星》诗刊主编)
自从前年闻听到陈大华的尺八唐音之后,我们就成了忘年交。陈大华的洞箫、尺八两件源自唐朝的乐器,同样让我沉醉,惊为幽谷清音。因此,我曾多次劝说他,走出隐居多年的青城山,举办一场尺八演奏音乐会,与更多人分享这“人籁”之音。
最近,终于得到一个好消息:9月7日下午2:30,他将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仰止堂举办名为“唐诗对话唐乐:尺八演奏家陈大华草堂音舞诗会”的个人音乐会。我为他高兴,从他的尺八和洞箫漏孔漏出的“人籁”之音,不再是朋友之间的独享,而是草堂的广大游客也可以仰止。
箫和尺八,乐音妙不可言
听过陈大华唐器乐音的人,大多称赞为“天籁”。其实他的洞箫和尺八均取材于竹子,应为“人籁”。
庄子早在专著《齐物论》中,就给出了答案。他把天地间的各种音响分为“天籁”“地籁”和“人籁”,认为“人籁则比竹是矣”,并以此把箫喻为人间最美好的乐器。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这是公元759年,杜甫从秦州(今甘肃天水)来成都期间写的《成都府》。引用此句古诗,是想说,箫这种乐器早在唐朝就流行于成都平原,甚至是半入江风半入云的市井文化。不仅是杜甫,李白也歌咏过箫这种盛行于大唐的乐器。而且写出了吹箫的人吹出乐音的妙不可言。
“嬴女吹玉箫,吟弄天上春。”
李白,以诗独步天下,仗剑纵横天涯,总有惊人之语,让人醍醐灌顶。他在《凤凰曲》中写到的“嬴女”,说的就是秦穆公的爱女弄玉,她吹玉箫犹如仙乐,吟弄天上的春色,灵动的箫声遗韵洒满整个西秦。相传箫史和弄玉,因箫而成知音,结为夫妻,他们的吹箫演奏技艺达到了“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的境界,秦穆公专门为此筑了一座高台叫“凤凰台”。
事实上,箫和箫声一直收藏于浩大的唐诗之中。除了杜甫和李白,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也有美得忧伤的听箫去处。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曾在唐文宗大和七年(833年)至大和九年(835年)期间,出任淮南节度使掌书记,来到唐人称为“扬一益二”的扬州,也就是全国最富饶的扬州,开心得不得了。因为扬州歌姬遍地,尤其是当时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不论是烟花三月还是中秋八月,常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扬州的箫,一度成为杜牧挥之不去的最强愁音。
箫,和尺八,对于陈大华而言,无疑是他心中向往的盛唐乐音写照。
箫和尺八,取代了他的梦想生活
陈大华,李白故里江油人,举手投足间都沾染透射着李白的仙气。尤其是如今的他,头发白尽,许多白发甚至跌落于绝顶。
陈大华写个人简介写得简单:陈大华,原江油长城钢厂员工。喜欢音乐,热爱文学。青少年时期玩过二胡、小提琴。上世纪70年代开始诗歌创作,上世纪90年代初期,学吹洞箫。2002年开始研究尺八文化。自制尺八、洞箫十多年。对尺八这一古老乐器尤其痴迷。
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在隐居青城山之前,他早就是传承唐朝音乐文化的代表人物,他自制尺八、洞箫,堪称蜀地一绝。陈大华说,“尺八不仅是乐器,而且可以制作成一件精美的文创工艺品。只是,这样的竹材不好找。不可求,只可遇。”尽管最近几年全身心吹尺八去了,但是他早年也是一个颇负盛名的诗人,曾与蒲永见、蒋雪峰并称“江油诗坛三剑客”,人称江油诗坛“大哥”。只是这些江湖事,他自归隐青城山后就少有过问了。
诗,似乎过了他言志的年龄。箫,和尺八,渐渐取代了他的梦想生活,或者说是他换的一种写诗与远方的工具。
据说这次在草堂仰止堂举办“唐诗对话唐乐:尺八演奏家陈大华草堂音舞诗会”,陈大华也有豁出去,仰天大笑出门去的感觉。因为胳膊拗不过情谊。因为很多箫朋诗友,尤其是尺八发烧友,都在邀约并且期待他的复出。陈大华无法寂寞尺八唐音,他无法堵住悠悠箫孔。
这次是以青城山风为媒,草堂诗歌圣地为姻,两地都去过的杜甫无形之中用唐诗呼唤着他的唐乐。他从陈旧的柜子里拿出了尺八、洞箫,这两种传说中的大唐乐器,念天地之悠悠,唱万古之愁肠。
陈大华吹奏的尺八,一尺八寸,音色苍凉辽阔,也有空灵恬静之意境,其音之妙,其声之美,我曾有幸在青城山耳闻目睹过他沉下心来的演奏。他置身于青城山谷,在群树环绕的幽静偏僻处,或在雨水洗礼过的古屋石磨盘旁,吹尺八,落唐音。他常常把天地之音关闭于双眼之内,凝固于丹田,乐音用嘴悠悠地吹出,用手指从孔洞上抬出,不管是古曲还是自创的新曲,都让人如痴如醉,甚至情不自禁会跟着他的音符进入全新的音乐世界,仿佛有飘逸回到大唐的错觉,让那颗在都市里变得烦躁、焦虑、不安的心渐渐安静下来。
陈大华说,现今传世的大唐尺八很少见了,仅有日本寺庙里能听到唐音,因爱吹尺八,他还去日本取过经。尺八从大唐流传到日本,源于一个来大宋学习禅宗的日本僧人觉心,他在杭州护国寺学会尺八演奏技法和《虚铃》等尺八乐曲后,回到日本。带到日本的尺八,多被僧人吹奏融入修禅,亦称吹禅。陈大华在道教圣地青城山吹奏的尺八,因此也有吹禅的意味,故常隐身山谷,追寻古音,修身养性。
9月7日这天的草堂雅集,陈大华和他的朋友们将用唐诗对话唐乐,再现杜甫当年在成都的大唐音乐气象:“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陈大华的朋友将朗诵杜甫诗歌《成都府》《吹笛》《琴台》《梦李白》(其二);李白诗歌《凤凰曲》《将进酒》《清平调》等;受邀舞蹈家阿依卓还会听音跳舞,现场表演大唐软舞,传说中杨贵妃跳过的扇子舞、水袖舞。
《枉凝眉》《缘起》《空》《水流云天》《绿野仙踪》《平沙落雁》《凤凰台上忆吹箫》《月上西楼》《梦幻曲》《阳关三叠》《清明上河图》……得知陈大华将在草堂仰止堂演奏的曲目,忍不住期待有更多的唐乐唐诗爱好者届时呼朋唤友,去草堂丰满畅快人生。
(成都商报记者 彭志强)
尺八与洞箫
尺八和箫与骨笛有血缘关系。
在上世纪80年代,有两次重大的考古发现。一是在河南舞阳贾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最早距今9000年左右,多为7孔。二是在浙江河姆渡文化遗址,出土了一批骨笛,多为3孔,距今约7000年。这是世界上出现得最早的吹管乐器。尺八和箫,究竟是何时出现的?这是个说不清楚的学术问题。在汉代以前,所有的吹管乐器,不管是横吹的还是竖吹的,都统称为“笛”。到了唐代,才出现“尺八”这个名字。或者可以这样说,到了唐代,尺八作为雅乐,才被官方记入史册。唐以前,尺八一直在民间流传,据说,汉代成都周边地区,民间吹奏尺八十分盛行,可惜一直没有出土的实物印证。尺八,应该是魏晋长笛的延续与发展。箫,也是吹管乐器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完善定型的。它们的祖型都应该是9000年前的骨笛。
现在流行的尺八与箫的明显区别在吹口。尺八的吹口是外切口,呈半月形。箫的吹口是在管内挖削,形状有V形或U形。尺八制作,工艺更复杂,其内径曲线有较为苛刻的要求。分唐尺八和宋尺八,唐尺八为6孔,7音;宋尺八是5孔,5音。目前日本流行的多为宋尺八。
这两种乐器,音色也有明显区别。尺八音色质朴,苍凉高迈;箫声悠扬,清越。(陈大华)
新闻推荐
一家之言若符合法律规定,双方也认可,“石头剪刀布”不失为一种协商解决轻微事故的方式。近日,一则“猜拳定赔偿...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