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这同样是给都市圈内外围城市的一道命题。外围城市究竟能否成为熠熠生辉的“卫星城”,核心元素也在于产业。在接纳优质扩散企业的同时,凭借自身能力对中心城市发展产生不可或缺的作用,才能成为能够独立运行又有良性互动的小区域。
《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释放信号、擘画蓝图,成都都市圈4市已经起而行之。11月30日召开的四川省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指出,要协同推进产业“建圈强链”,充分发挥链主企业、投资基金、中介服务机构和领军人才作用,建链补链强链,打造具有竞争力的产业生态圈。
公共服务资源有差距
要建设市民优质生活圈
值得注意的是,四市在公共服务资源包括教育、医疗、社保、文体资源上的差距,也是构成成都都市圈内跨城通勤族流动不足的原因。
长时间以来,成都与德眉资在地理上只有一线之隔,在公共服务资源上却泾渭分明——社保、公积金无法协同使用,医疗、教育资源更是难以共享。
建设的加速,成都的公共服务资源才逐步外溢到德眉资。截至目前,成都的优质网教资源服务都市圈学生2万余人,异地就医联网结算定点医药机构超过2万家,已率先实现职工医保参保关系异地转移通办,首创实施住房公积金异地使用政策。
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关于同意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复函中,将公共服务便利共享作为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明确了都市圈公共服务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即紧扣当前阶段居民对公共服务新需求,着重推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加快建设市民优质生活圈。
“进一步推动公共服务的基本均衡,实现各市服务质量同步提升,还需要建立常态化的组织机制。”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盛毅表示,例如公共服务投入增加的背景下,如何协同推进公共服务与经济发展、确保各城市的投入按照一定速度增长,这是4市需要建立机制的。
不过对比上海都市圈,成都都市圈仍然需要在健全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的机制上做出探索和创新。
2020年8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召开,此后,一系列促进长三角区域人才流动、释放发展动能的创新之举不断出台。目前,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发展城市联盟成员已达26个,区域内人才自由流动的雏形逐渐形成,人才制度创新成果正在成员城市间复制推广。
“都市圈也好,城市群也好,其实是在拆墙和降低门槛。”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清华大学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院执行副院长尹稚表示,把跨区域流动的成本降下来,把跨区域流动所必需的保障条件提上去,“让人能够更多地遵从自己的意愿,遵从自己的心灵呼唤,实现同等生活质量下的自由流动,这是人在发展中的最高境界了。”
新闻推荐
中指院数据显示,今年成都新房市场除了头部房企稳扎稳打外,还有许多如德商、领地、奥园、建发、金科、新希望、德信、石榴、...
成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成都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