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早晨,走在来安县半塔镇罗庄村的滁天路上,一旁绿油油的地里掩埋着白嫩的地瓜;路的另一侧,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杵着一排排缠着藤条的葡萄支架,泾渭分明的道路让罗庄田地呈现两派风光。这让特意赶来目睹“地瓜村”丰收场景的记者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专产地瓜的罗庄什么时候和葡萄挂上藤了?”
摘下名牌历经两轮“蝶变”
早在20多年前,一篇报道《这里的农民不种粮》,让罗庄村远近闻名,玉米、花生、西瓜、地瓜、冬瓜“五早”类经济作物铺天盖地在这里种植开来,最著名的是成就了“罗庄地瓜”这一品牌佳话。“那时咱村穷,地贫又旱,粮食收成一直不好。穷则思变啊,我们干脆甩掉农民只种粮的老思想,改种经济作物。在几番摸索后,村里刮起了‘地瓜风\’,种粮的地改种地瓜,全村80%田里种的都是。外头人都认咱罗庄牌地瓜,在山东、江苏等地销路可好哩。”提到自家的名优特产,罗庄村老村支书、现任专职副书记的魏道发一脸欣喜。
经过多年发展,被注册商标的“罗庄”牌地瓜先后获得“滁州市知名品牌”“安徽省地方特色知名品牌”等称号,半塔镇也因此享有“安徽地瓜第一镇”美誉。然而,随着地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市场供求不均日渐突显,走俏十多年的罗庄地瓜价格不那么坚挺。面对风云变幻的市场,敏锐的罗庄人再次勇敢地脱掉“名牌”帽子,不单单守着地瓜种了。“现在我们罗庄人是什么适合种什么,什么赚钱种什么。”对于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增收,罗庄村书记朱祥友思路清晰。
遵循自然市场规律三分田地
罗庄村地貌属典型的丘陵山岗,呈沙质偏酸性土壤,土地肥力状况优良。2007年,村里成立了罗庄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入社的362名经纪人散落在上海、扬州、淮阴、连云港等地,他们根据罗庄土质特点,捕捉市场动态,探索适合种植、市场广阔且收益丰厚的经济作物,并负责将产品销售给附近城市里的超市和农贸市场。“现在罗庄农田面积约15000亩,今年地瓜、山芋、葡萄各种了4000亩,山芋和葡萄都是经纪人引进来的。”朱祥友自豪地说。“今年地瓜每亩获利约4000元,山芋约5000元,葡萄约在10000元。”
在罗庄独领风骚数十年的地瓜开始和山芋、葡萄平分秋色。曾占领垄断地位的地瓜如何被瓦解?山芋是如何登上舞台的?葡萄利润如此丰厚为何不能统领天下?相比之下,水稻每亩仅1000元的微薄利润,农民为何还趋之若鹜?一连串问题让记者好奇心倍增。 (下转第四版)
农民朋友正在田里收地瓜。 潘晓明摄
新闻推荐
江山率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 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
江山率队参加第七届中国国际徽商大会 暨第十一届中国(合肥)自主创新要素对接会
来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来安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