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接第一版)按每个贫困村3至5万元标准给予发放,越来越多的“空壳村”踏上了集体经济增收之路。
能人助村
集体经济有了“当家人”
大竹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也是省定贫困县。在一些偏远乡村,长期以来,农村干部思路僵化、缺乏带动力的现状与集体经济发展、群众脱贫致富的愿望不匹配。
如何破局?引用“能人资源”,发展“归雁经济”成为了突破口。2013年,大竹县启动“能人助村”行动,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带头引领作用,为贫困群众找项目、跑资金,架起“脱贫奔康桥”。
在杨通乡阳光村,曾经的女白领唐小佩“不恋高管做村官”的故事正是“能人助村”的鲜活实例。
2013年,唐小佩受到家乡“能人助村”计划的感召,放弃在广东某企业的优厚待遇回乡创业。短短3年时间,她创立的大竹县太阳花农业专业合作社,通过“721”模式分红,使贫困户、村集体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唐小佩因此在村级党组织换届选举中,以高票当选为阳光村党支部书记。
唐小佩的身份转变也使得“能人助村”产生了“裂变效应”。越来越多的“在外能人”正加入到回乡创业的队伍中来。
由“能人”领路,引入适当的利益链接机制,在农业企业、合作社、村集体、农户和市场之间架起桥梁。二郎乡二郎村“专合社+贫困户+基地”、团坝镇农华村“公司+基地+贫困户”、朝阳乡木鱼村“党支部+专合组织+贫困户”等利益分配机制在全县推广,越来越多的村集体经济走上抱团发展之路。
“能人助村”填补了农村干部断层、缺乏致富带头人的空缺,村集体经济也有了“敢想敢干有办法”的“当家人”。目前,全县共有258名“能人”进入了村“两委”班子,有64人走上了党组织书记岗位,39个“后进村”借力“能人”实现了转化升级。
量化确权
做大“蛋糕”人人有份
“过去农村集体经济之所以难以做大做强,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产权不明晰,看似‘人人有份\’,实则‘人人无份\’。对于发展集体经济,村干部觉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村民觉得‘与己无关,高高挂起\’。”黄滩乡平桥村党支部书记黄勋建感慨颇多。
这样的境况正在得到根本性改变。2016年,平桥村村委会牵头成立了“智成农业专业合作社”,黄勋建又有了一个新的身份——合作社董事长。
2016年3月份起,平桥村发展青花椒产业300亩,率先采取股权量化的方式,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量化到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把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权和收益权落到实处,探索出一条以村委会为主体的集体经济增收之路,在全县掀起股权量化之风。
“村上搞股权量化,我家就有3.46股,算上分红和在合作社里的务工收入,一年可以挣1万多块钱呢。”脱贫户邹贵忠掰起指头喜滋滋地算起这笔账。
“我们村的股权量化覆盖了全村每一个人,包括484户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共1759人,每人占0.4股,有土地的可以叠加入股,每亩折合成1股,建档立卡贫困户单独再算1股。”平桥村第一书记罗克泳说,村集体在青花椒产业中约占200股,预计到2018年,除去成本村集体纯收入将达到30万元左右。
如今,大竹县各地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特点等,坚持“一村一业”“一村多业”发展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实施股权量化改革,有效探索股权量化改革方式,完善股权量化改革收益分配机制,拓展股权量化改革资金渠道,实现了村集体、贫困户的“双赢”。
□王晓林 陈俊秋
新闻推荐
【编者按】 栉风沐雨铸检魂 ——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发展历程回眸
——达州市人民检察院发展历程回眸
大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大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