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龙云·
我第一次体验动车,是看望在成都读大学的儿子。少年时求学成都的未竟之梦,儿子替我圆满了。专用进出通道,不闻喧闹,不见拥挤。车内恒温如春,地板亮得照人,轻音乐山高水低萦绕。美得男人腿软的女乘务员,燕语莺声,彬彬有礼,引导乘客入座,帮助乘客整理行李,推着小吃、饮料车经过,让人很有尊贵感。舒适的软坐,窗外的美景,勾起我对第一次赴成都那段艰辛历程的回忆。时间是个过滤器,曾经的艰辛,早已沉淀入沧桑。动车飞驰,平稳安静,除南充、遂宁短暂停留上下乘客,也不再走走停停。乘客上网、听音乐、玩手机、看书阅报,怡然自得中,车过万水千山,两个多小时,成都迎来眼前。天涯若比邻,不再是浪漫诗意,而是现实写照。
便捷的交通,改变的不仅是时空距离,还有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融入成都,成为达州人无声的时尚行动。每年,成都近万套商品房归于达州人名下。东西南北中,没有达州人入住的楼盘难称高档,没有达州人加盟的商业中心不会很繁荣,没有达州孩子就读的学校肯定不是名校……达州人爽朗得无节制的大嗓门,公园、商场、会所、咖啡馆随处可闻。成都的天空,有了越来越多的达州人支撑。产业基地、商品卖场、度假别墅、休闲会馆、聚会沙龙……每个达州人眼里,都有一个不同的成都。成都人也逐渐青睐川东北大巴山这片高地,吊巴人古战场,觅元稹诗踪,拜徐庶隐庐,谒红色根据地,陶醉在红叶、竹海、漂流和绿色美食中。
儿子在成都就业后,和许多达州人一样,我有了两个家,一个在达州,一个在成都。两地频繁穿梭,动车成了亲情使者,载着我往来巴山蜀水。不需要提前到站,不需要去售票大厅排队购票,也不需要搞地下工作似的偷偷摸摸联系票贩子,互联网上轻轻点击几下,车票就有了。行前,妻子打电话问儿子,晚饭想吃啥呢?儿子下班回到家,饭菜已散发着诱人的香味。从成都回达州,情形刚好相反。启程前,母亲总会在电话那头问,你们想吃啥,我好做?回到达州的家,热腾腾的饭菜刚好端上饭桌。
动车每天对开五趟,也载不完达州人。周末和节假日增开二趟,仍座无虚席。车厢里手机音乐铃不时响起。三缺一?车过遂宁了,我马上就到…….买菜哦,我一会儿顺路去超市……妈,煮绿豆稀饭吧,我带了三圣宫的七星椒卤菜……幺儿,我在动车上,五点钟学校大门口见……动车到站,达州人背包提袋,从一道道车门出来,汇成人流长河,经过出站口后,又分流向四面八方,融入成都的大街小巷、灯红酒绿、家长里短。而此时,另一列动车,即将或已经出发,从达州到成都,或从成都到达州,载着念想,载着温情,载着人间快乐和幸福。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达州和成都之间的城市群落正在逐步形成。听一位朋友说,将来G字头的城际高铁开通后,乘坐时速三百多公里的高铁,听两首歌,打望几眼窗外风景,个把小时,成都就到了;那时候,高铁像个时空开关,达州、成都,生活、工作,任你自由切换。
一切皆有可能。我憧憬着,相信这一天不会太遥远。
新闻推荐
监控还原老太救小孩惊险画面 180秒! 老太太救下17名小孩
如果不是68岁的老太太刘心芳“驱赶”着孩子们来到安全地带,达川区翠屏街道杨柳垭村一期居民安置房(欣杨家园)的17名孩子可能全都会被埋进塌方的山体。昨日,翠屏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向记者展示了塌方现...
达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达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