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通川区被率先确定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到今年,全市7个县(市、区)均已启动,签约户数达1450451户,签约率达76.74%。
乡村(社区)医生签约服务,推动了乡村医生由坐等患者上门到深入家庭提供服务转变、由“请我服务”向“我要服务”转变、由告知服务向预约服务转变,形成农村居民健康管理的良性互动,促进分级诊疗和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但记者也注意到,医护人员的个人素质及学历不高,是亟待破解的最大“短板”。
签约服务 力破“看病难、看病贵”
为什么要推行签约服务?市卫计委基层卫生和妇幼健康服务科负责人介绍,在农村,以前看病是小病能拖就拖,拖不起了才到大医院去解决。“如果平时就做好公共卫生服务,让大家既掌握基本的卫生常识,又知道有了病通过哪种渠道就医,小病能得到及时治疗,大病知道到什么医院治疗,这就能节约大笔费用。”
乡镇卫生院工作人员数量有限,而村级卫生站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从中探寻出一种最佳解决模式或渠道,让老百姓有病及时治、大病变小病,一则需要从最基本的健康观念做起,将未来的大病化小,降低治疗成本;二则要建立绿色通道,让老百姓不跑冤枉路,节约治疗时间。
基妇科负责人介绍,签约服务试点推行以来,为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宣汉县在这方面就探索出了一条新路。他们利用“3+x”服务团队,将全县的乡镇卫生院的执业医生、执业护士、公共卫生人员和乡村医生实行全员统筹、合理利用,覆盖了全县所有城乡居民。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实现了医疗卫生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即从重治疗轻预防到防治并重,为群众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少得大病创造了良好条件。
强化监督
让每分钱都用于群众
按照国家、省《开展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财政定额补助2014年每个行政村卫生室就达到了7000元(省级财政4500元、县级财政2500元)。2015年,中央补助资金按照全省农业人口数和村卫生室个数两个因素进行计算,加上省一级,全省累计财政补助达到了22051.6万元。
如何保证这些资金真正用到老百姓身上?市卫计委负责人介绍,中央补助资金除50%资金按全省农业人口数平均分配,人均水平1.5元,另外50%资金按全省村卫生室个数平均分配,具体到达州市每个村卫生室占1793元。今年,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经费35元/人基础上,又增加的5元全部用于对乡村医生的补助。在此基础上,将村卫生室纳入新农合门诊定点,利用新农合政策,在村卫生室开展门诊统筹,门诊费用纳入新农合补偿,最高可报100元/人。
基妇科负责人介绍,按照基本卫生服务要求,全市率先建立起了从县到乡再到村三级考核机制。“不符合要求的,特别是契约规定对于未按签约服务责任书提供相应服务,或经考核不合格的服务团队和乡村医生,扣发相应补助经费并取消下一年度签约资格。”宣汉县2014年度的服务质量考核中,16个服务团队被评为不合格,得到了相应整改处理。
“短板”待解
提升素质方能提高质量
过去一些地方也推进契约式服务,仅仅是让当地村医与群众签定契约,受部分村医的技术水平等影响,很多群众不愿找签约医生治疗,这种流于形式的“拉郎配”,既浪费了医疗资源,也不利于保障群众健康。
基妇科负责人介绍,很多乡村医生实际上就是“赤脚医生”,技术水平有限,难以被群众信任。据统计,目前全市村卫生室医疗人员共计7544人,其中注册乡村医生6674人,执业助理医师258人,注册护士45人,卫生员567人。但从文凭及专业上看则明显不足,且大多以中专及中专水平的居多。具体为,大专及以上3%,中专及中专水平的达68%,无专业学历(高中及以下)占28%。
这也造成了签约服务中的“两极分化”,能力强的医生签约数多,技术差的难有群众预约,个别乡村没有医生。正因此,市卫计委推出措施,一方面要求乡村医生与群众签约,提供相应服务;另一方面,对没有医生的村由卫生院派医生。
对于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暴露出来的短板,卫计委负责人表示,目前正在拟制《关于进一步加强乡村医生队伍建设的通知》,通过稳定优化乡村医生队伍、加大基层卫生人员培养培训力度、创新基层卫生人才使用机制等方面,以期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力争全市乡村医生总体具备中专及以上学历,逐步具备执业助理医师及以上资格,乡村医生各方面合理待遇得到较好保障,基本建成一支素质较高、适应需要的乡村医生队伍,促进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建立,更好服务农村居民健康。
□本报记者 李道全
新闻推荐
本报讯宣汉县国税局、地税局把合作办税作为破解山区税收工作难题、推进税收事业现代化的“开山斧”,打破征管壁垒,整合行政资源,探索协同征管,积极打造便民服务“综合体”,走出了一条国、地税联合办税...
宣汉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宣汉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