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贫困迈向富裕,其实就是迈过艰难的一道坎。
要迈上这道坎,就必须依靠***。因为精准,所以这里的一切都在蝶变。
蝶变,来自于132万宣汉人民对扶贫工作的真心。这种真心,4271平方公里的宣汉大地可以作证。
南城村:
见证了驻村干部辛勤的汗水
南城村地处南坪乡的群山之中。一条条水泥路在青山中逶迤前行,一座座砖瓦房雨后春笋般耸立在村道公路两旁……初冬时节,记者来到南城村,处处洋溢着新的气息。虽然“山乡巨变”,可贫困的痕迹仍存。新修的农家“别墅”上挂着金黄的包谷,而这些就是当地百姓的主粮之一。
“你家里面几个人?”“三个人,我每年就种植一点烟和包谷。”“种烟种了多少亩?”“两亩烟。”“还有水稻这些呢?”“种植了3亩。”在扶贫户谢泽平的家门口,县政府办驻村干部范峻崭与谢泽平正交流制定扶贫措施的相关情况。范峻崭将贫困户谢泽平的情况如实写在《宣汉县***帮扶工作日志》上,同行的乡党委书记李建军告诉我们,驻村帮扶工作组进村后,首先摸村情、搞调研,内容就是精准识别贫困人口,收集整理村里贫困户的信息:他们的收入、住房、家庭成员、就学、就业、身体状况、就医情况、救助等级和产业发展意愿。制成表格,建起档案,进行“定量化管理”。接着,是制定帮扶措施,由谁帮扶、脱贫之策、时间节点等。
据了解,宣汉县坚持在公正、公开、公平原则和“一高一低一无”标准,按照“五步两公示一公告”工作要求和工作流程,县级主管部门印发文件、表册、宣传资料、村及农户申请表等100余万份,各地张贴公示公告550余处,县政府与乡镇签订了扶贫开发工作责任书。县乡(镇)、村5000余名干部逐村逐户宣传政策,分类对扶持对象依次“把脉”,问明需求,按户、村、乡镇、县逐级建档立卡和录入国网信息平台,成为固定的贫困对象。将今年4.5万减贫目标分解到乡镇、到村、到户、到人,并制定落实了帮扶措施、年度增收目标、安排到户项目。为全县***工作提供了科学依据。
“抓好这项工作,就是为了打通到户通道,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只有先把谁是贫困户识别出来,才能解决扶谁的问题。”宣汉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说。这是宣汉问需于民的第一道关口,此举改变了过去那种“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施行“滴灌”式的扶贫,瞄准贫困对象实行“靶向疗法”。
八庙村:
见证措施精准
宣汉县对产业在***的地位有着清醒认识:产业扶贫是落实国家扶贫政策的重要载体,是贫困群众自我发展的有效手段。为此,宣汉县搭建起了产业扶贫的政策平台、靶向平台、发展平台,变“资金到户”为“资本到户”,变“财政扶贫”为“金融扶贫”,变“政府推动”为“产业拉动”。
在庙安乡的八庙村,我们见识了产业扶贫措施的精准。
记者行走在宣汉县庙安乡八庙村青脆李产业基地,不时看见小型轿车、摩托车在田间水泥路上来回奔跑。放眼群山,只看见纵横交错的公路,犹如一条条“玉带”缠绕在山水之间。
该村党支部书记姚文太告诉记者,八庙村位于乡场镇附近,是由原八庙村和江山村合并而成,有548户2200人,其中贫困户118户413人,贫困发生率为14.5%。村民主要以传统种养业为主。过去的八庙村无一条水泥路,水利设施薄弱,农田灌溉困难,人均纯收入不足2000元,是典型的山区贫困村。“骑着摩托当耕田,看到小车当过年,成熟产品烂在田”,是该村真实写照。自县委办对口帮扶八庙村以来,该村共筹集资金800余万元实施了整村推进扶贫项目。硬化道路20余公里,耕作道、便民道达15公里,维修山坪塘60口、新修水渠6公里。并在脆李标准园区实施了果树灌溉工程;2011年以来,该村新发展脆李18万株、3000余亩,目前年产量7500吨,年产值3000余万元。
村民黄孝权作为村里最早试种脆红李的人,也成为了最早“脱帽”的贫困户。他告诉记者,在没有种植脆红李之前,大多数村民种植传统的农作物,仅能解决温饱问题。2007年,欠下近6万元债的黄孝权到乐山打工攒钱,却被当地的脆红李果园打动,索性从乐山引进一批脆红李苗子回家种植。从初挂果到进入盛产期,黄孝权的脆红李就吸引了村上乡上的干部的注意。2011年,在实施开发扶贫战略下,脆红李种植在全村推广开来。
如今,旧貌换新颜,山山环绕致富路,坡坡种满摇钱树,不愧为名副其实的“花果山”。
农村实用技术培训:
见证农村能人的培养
说起脆红李产业的发展,当地村民舒天志告诉记者,八庙村脆红李能够走到今天,离不开科技的支撑。舒天志就是村民们口中的“土专家”,他不仅自家种了5亩脆红李,还向省农科院、县茶果站求经学艺,还时常与村民们切磋探讨种植技术。
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是宣汉县开发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家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以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为主导的能力扶贫,是宣汉县开发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专家引导、技能培训,宣汉县已经培养了一批“田专家”“土秀才”,并带动3000余人脱贫,黄孝权便是其中之一。2014年,宣汉新发展果树5.6万亩、中药材1.5万亩、茶叶1.1万亩、肉牛9万头,培育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216个;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农民技能、农村实用技术培训30余万人次,贫困地区农村实用技术和就业技能水平得到提高。据宣汉县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未来三年,宣汉将大力推进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力争到2018年完成“百千万”培训计划,包括培育100名致富能手、1000名“土专家”、10000名致富明白人。
大山深处:
还有更多的见证
行进在莽莽群山里,看到的是一个个喜人的变化,也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的方法。
在君塘镇滴水村,我们认识了金融扶贫给一些村民带来的好处。宣汉县农商银行对一些贫困的农户在发展种养殖方面进行帮扶,其贷款利率执行人民银行基准利率,减少他们的融资成本,支持这些贫困的农户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支持其脱贫致富。该县进一步完善贫困地区金融组织体系,加大对贫困地区支农再贷款支持力度,对有生产能力、有贷款意愿的建卡贫困户实行免抵押担保、基准利率放贷、扶贫资金贴息、信贷风险金补偿的小额信贷政策。这种模式实现了贫困群众“过去给钱给物要我干”为“今天主动参与我要干”的思想观念大转变,引导群众树立了“借鸡下蛋、下蛋还鸡”的创业意识。
如今,宣汉县各级领导干部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继续与211个贫困村人民一道,奋战在基础设施的改善,产业的发展,民生事业第一线……
□文/图 张崇耀 特约记者 王兴寨
新闻推荐
本报讯12月4日,全市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深化巩固年暨摩托车电动车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在宣汉县召开。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徐承出席会议并讲话。徐承指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作既是平安城市建设的...
宣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宣汉县这个家。